第一百七十七章 我命由我不由你【求月票】 (第1/3页)
“……”
鄢懋卿都不知道这道圣旨是怎么接下来的。
反正他肯定没有叩首,也没有领旨谢恩,但陈公公就那么领着人走了,圣旨也糊里糊涂的到了他手里。
令人恍惚的嗡鸣声中,他隐约听到了詹事府部分属官的道贺:
“恭喜鄢部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鄢部堂的引领下,詹事府可谓一日千里,今后在朝中举足轻重!”
“这就是詹事府,够不够清楚?”
“恭喜小姨夫,贺喜小姨夫……”
大多数官员此刻都满面红光,激动的雀跃欢呼。
每一个单纯且执拗的人心中都有坚定的理想与抱负,而单纯且执拗的官员,则都胸怀坚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抱负。
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便离不开权力的支持。
如今詹事府忽然获得如此巨大、甚至是无限的权力,自是令他们看到了实现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机会,而且是他们一生、甚至是一朝只有一次的机会……
“恭喜?”
鄢懋卿逐渐恢复了神智,耳中的嗡鸣也略有减弱,像看羔羊一样望着面前这群亢奋的詹事府官员。
鄢懋卿不明白,他们此刻究竟是在高兴个什么劲?
丧事喜办?!
这根本就是让他们去死好吗?
试问历史上掌握过类似权力的人,有几个得了善终,有几个不是身败名裂?
他们大多都是翰林院出身,有的甚至是科举中三鼎甲。
他们读过的典籍,懂得的道理,绝对比鄢懋卿只多不少。
他们不会不知道把握住这次机会的同时,将会面临怎样的危险处境……这就是一柄双刃剑!
毕竟,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就在史书中明明白白的写着。
比较远的事例就先不提了,距今三十年前才被凌迟处死的前朝大太监刘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据史书记载。
刘瑾掌权期间,偏私家乡,重开西厂,收受贿赂。
滥用罚米法,清算异己,迫害忠良,控制言路,公然索贿,时有“刘皇帝”“站皇帝”“立皇帝”之称,可谓十恶不赦。
但同时史书中又记载。
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在正德三年,与正德皇帝朱厚照推行新政的时期高度重合,被凌迟处死则在正德五年。
即是说他真正把持朝政不过两年多的时间。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他做了许多堪称“变法”的革新之事:
调整官制,裁革冗职,抑制恩荫;
惩治闲散不职官员,严惩及滥用驿传官员,调整科举制度;
查盘官员钱粮,严禁盐商围积,清丈边镇屯田,革罢年例银;
增加勋臣世袭比试环节,为应对京师团营战斗力不足,积极实行军队调防,裁革冗余闲散边将……
因此后世历史学家对刘瑾这个人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刘瑾固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最重要的死因,却应该是在正德皇帝大力推行新政导致社会矛盾激烈到不可收拾时,被当做了缓和社会矛盾的替罪羊。
因为当时安化王朱寘鐇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
同期全国各地的民变也愈演愈烈,尤其以四川、北直隶和江西最为严重,甚至江西的民变一直到正德十三年才平定。
如果朱厚照不及时给天下一个“交代”。
如果不是朱厚照这个得了“明武宗”庙号的皇帝武德还算充沛,真有御驾亲征鞑靼的本事。
只怕他大明朝就有可能亡在他的手中,成为亡国之君。
除此之外。
后世历史学家还有其他方面的佐证,他们认为自大明朝之后,朝政皆出文臣。
别说是刘瑾这样的宦官权臣,哪怕是有励精图治之心、有悖文臣集团利益的皇帝,在历史上大抵也都不会有什么正面评价。
比如朱厚照就被评价为纵情声色、尤其沉迷娈童的昏君,其中最为后人诟病的便是他在位期间设立的豹房。
但又有许多中外学者认为。
豹房其实是朱厚照治理朝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