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稚语无心露锋芒 (第1/3页)
朔北新都的秋来得早,一场清露过后,庄园里的桂树便泼泼洒洒地开了。细碎的金蕊缀满枝头,风一吹,满院都浸在甜暖的香气里,连空气都像是裹了层蜜。
黄玉卿坐在药田边的竹椅上,手里捏着片刚摘的紫苏叶。叶片边缘还沾着晨露,凉沁沁地贴在指尖,她却没太在意 —— 目光落在不远处的石桌上,那里摊着张泛黄的纸,是方才管家从京中旧档里找出来的地契,落款处还能看见黄家那不成器的儿子黄三郎歪歪扭扭的签名。
“夫人,京中那边的信回来了。” 贴身丫鬟青禾轻手轻脚走过来,将一封封口的信笺递上,“说是黄家如今在通州城外开了家杂货铺,生意不算红火,倒也安稳。三郎如今每日早起卸货,晚上算账,再不敢像从前那样赌钱耍滑了。他那小儿子今年进了私塾,头回月考还得了先生的赏。”
黄玉卿接过信,指尖拂过粗糙的信纸边缘,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将军府的情景。那时黄家父母带着黄三郎上门,哭天抢地要她给弟弟谋官,黄三郎穿着不合身的锦袍,眼神总往府里的摆件上瞟,那副贪得无厌的模样,如今想起来竟有些模糊了。
“他没再提过朔北的事?” 她问,声音里没什么波澜,就像在问一件寻常的街坊琐事。
“没提过。” 青禾摇头,“送信的人说,有回通州城里有人说‘朔北黄郡主’如何如何,三郎听见了,赶紧拉着家人就走,还叮嘱孩子‘别接话,咱们跟那边没关系’。”
黄玉卿闻言,轻轻笑了笑。她当年给黄家那笔钱和地契时,就没指望他们能感恩戴德,只图个 “眼不见为净”。如今看来,这黄三郎总算没蠢到底,知道 “安分” 二字怎么写 —— 也算没白费她当初没把事做绝的心思。
“把地契收起来吧,” 她将紫苏叶丢进竹篮,起身时腰肢微微发僵,毕竟是快八十岁的人了,寻常走动还好,久坐之后总有些不便,“往后京中关于黄家的消息,不必特意报来,他们过他们的日子,咱们过咱们的,就好。”
青禾应了声,刚要收拾石桌上的东西,就听见院角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是萧清和,萧明轩的小女儿,今年刚满六岁,最喜欢跟着黄玉卿在园子里转。此刻小姑娘正蹲在药田边,手里捏着朵小小的桂花,小心翼翼地往竹篮里放,生怕碰掉了花瓣。
“奶奶!奶奶你看!” 萧清和看见黄玉卿起身,立刻蹦蹦跳跳跑过来,小手里捧着那朵桂花,“这花好香,放在您的药篮里,药材是不是也会变香呀?”
黄玉卿弯腰,轻轻摸了摸她的头顶。小姑娘的头发软软的,像初生的绒毛,眼睛亮得像极北的星子,让她想起念安小时候 —— 念安当年看沙盘时,也是这样亮晶晶的眼神,满是好奇与认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