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子孙窝 (第1/3页)
肖何这一生,大半辈子都在外闯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早年间因婚事不合父母心意,与家里结下的隔阂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他与父母亲之间。平日里,父母很少主动打听他的近况,兄弟姊妹们对他也多有怨言,觉得他心里没这个家。
父亲肖魁去世那年,肖何还没退休,在外地的单位里当着不大不小的领导。接到家里报丧的电话时,他盯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文件,沉默了半晌,最终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没回来送父亲最后一程。只在电话里匆匆交代欧阳兰,让她连夜赶回老家,代为操办父亲的后事。欧阳兰回来后,面对亲戚们或明或暗的指责,只能默默承受,独自一人忙前忙后,将父亲的葬礼料理妥当。
转眼到了两千年左右,年近九十六岁高龄的母亲终究还是没能熬过岁月的侵蚀,撒手人寰。这时的肖何早已退休多年,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只能硬着头皮,踏上了返回老家的路。
火车一路颠簸,窗外的风景从陌生逐渐变得熟悉。肖何靠在车窗上,望着那些记忆中模糊的田埂、树木,心里像压了块沉甸甸的石头。多少年了,他几乎快要忘了家的模样,忘了母亲的唠叨,忘了兄弟姊妹们年少时的模样。
下了火车,又转乘长途汽车,最后步行穿过那条熟悉的乡间小路,久违的家乡终于完整地呈现在眼前。泥土的芬芳混杂着秸秆的气息扑面而来,村口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只是树干上又多了几道深深的沟壑,像极了母亲脸上的皱纹。
肖何停下脚步,深吸了一口气,才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走进了那个许多年都没有踏足的家。院子里静悄悄的,几只老母鸡在墙角刨着土,见有人进来,扑腾着翅膀躲到了一边。堂屋的门虚掩着,他轻轻推开,一股淡淡的香火味飘了出来。
母亲静静地躺在那张铺着白布的床上,脸上盖着一方手帕,身形消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肖何走上前,颤抖着伸出手,想要掀开手帕看看母亲的脸,却又在半空中停住了。他仿佛能看到母亲生前坐在炕头上,眯着眼睛纳鞋底的样子,能听到母亲唤他乳名时的声音,眼眶瞬间就红了。
肖何一共有兄妹五人,二弟肖房在镇上开了家杂货铺,性子沉稳,平日里最是顾家;三弟肖运一直在村里种地,为人老实巴交,不善言辞;大妹肖秀嫁在了邻村,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小妹肖华则在县城里做些小生意,脑子活络,嘴也甜。
母亲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兄妹几人都第一时间赶了回来。见了肖何,几人的脸上都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打了声招呼,便各自忙去了。肖何知道,他们心里还记着当年父亲去世时他没来的事,记着这些年他对家里的不管不顾,可他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地在母亲的灵前烧着纸。
第二天上午十点,母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