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十四章 三藏佛经 (第2/3页)
匆匆离去的时候却也带上了这本佛经,时隔一百多年快二百年,所有人都以为那本圆明园的佛经毁于战火,谁也没想到它说出现就出现了,而且就在香江市最大的苏乐碧拍卖行”
原来是一本佛经。
佛经是书,书不是值钱的玩意儿,但也得看是什么书,这本佛经乃是乃是唐代的遗书,但是文物价值就是不可估量,而这本书又是华夏人耳熟能详的三丈大师所著,其记录的又是一千多年前的佛学文化,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使得这一部佛经竟价值十个亿美刀。
不过,一部由唐僧亲自摘录的佛经倒也值这个价钱,这本佛经放在收藏家的手里或许一文不值,但是放在真正的学者的手里,这本书的价值简直就是不可估量。
怪不得秦汝亭那么急躁紧迫的希望秦关西能够出资用来买下这部佛经,这部佛经对于华夏的意义实在是太大太大,大的根本无法用语言,用价值去衡量。
为了这部经书,秦汝亭可谓是跑断了腿儿,累细了腰,七十多岁年迈的身体已经是大多数人该退休的年纪,但秦汝亭却老骥伏枥,为了华夏的文化事业继续贡献他的余热,这样的人是值得人尊敬的,也是让人敬重的。
十亿美刀就暂且由秦关西出了,就由张若欣负责专门的工作人员操控这笔资金用来拍到那本唐僧手书的大乘法经。
恰巧,秦关西正好也准备去香江,自己的事情和国家的事儿正好赶在一起了,这次拍卖三藏真经的事儿秦关西就亲自去处理吧。
秦关西将他的想法说了,并且拍着胸脯向秦老保证他一定会把属于华夏的东西重新带回华夏,秦老感动的老泪纵横,连连夸赞秦关西是个有良知的好商人。
有良知的商人这倒是华夏文化中不可少的地方,世人都说商人逐利,就连白居易都曾说过商人重利轻别离这样的话,可见在华夏普通老百姓的眼里,商人是重利轻义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但秦关西今日则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商人或许重利,但商人绝不轻义。
商人,有了更多的钱就代表拥有了更多的责任,一个不讲究社会责任,不热爱国家民族的商人也根本走不了多远,尤其是华夏商人,不管生意做到多大,心里都要有祖国和祖国人民,这样的商人才是好商人,才能会在华夏的支持下创造更大的利润。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也是一个无形的循环。
秦关西深知他的成功与华夏的支持密不可分,若不是一号首长的支持,国内估计有很多股力量都想打压腾龙集团,如果腾龙集团成了众矢之的,腾龙集团也根本发展不到今日的规模。
归其原因还是秦关西运气好,坐上了华夏腾飞的高速列车,腾龙集团也随之强盛,如今腾龙集团赚了那么多的钱,称之为富可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