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1章 招抚吐蕃部族,王老太太登门  人在知否:执掌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31章 招抚吐蕃部族,王老太太登门 (第1/3页)

    嘉佑六年,五月中旬,余阁老的族侄余思贤奉旨调任回京。

    与此同时,礼部正在操办福康公主与曹评的婚事。

    工部承建的公主府已于日前竣工,立于御街东侧,坐北朝南,气派非凡。

    按大周礼制,驸马迎娶公主之后,自己在家族中的辈分要跟公主一起涨一辈。

    称自己父亲为兄长,祖父为父亲,公主对婆母以嫂嫂相称,无需晨昏定省,行礼问安。

    且驸马在没有公主的首肯下,不可纳妾。

    至于李家那边,婚事未能成,赵祯自是给了些其他的补偿,总之他绝不会亏待李家。

    今日,文华殿,韩章,张辅以及内阁几位大臣皆在此处,商议出兵收复河湟一事。

    余思贤整袍出列,躬身拱手,朗声道:“官家,今唃厮啰内政纷乱,瞎毡之子木征的势力较弱,且各部族各自为政,争斗频繁。”

    “此乃天载难逢的时机,若待其雄主出而整合诸部,将来吐蕃之患恐怕不亚于西夏。”

    还不等赵祯开口,内阁一名大臣拱手出列道:“官家,兵之事关乎国运。”

    “河湟乃不毛之地,收复后每年的军费便要耗费岁入的十之一二,还望官家三思。”

    申时其眉头紧锁,心里默默算起帐来。

    筑城,屯兵,运粮,以及将来的治理,哪样都花费巨大,好像的确是得不偿失。

    赵晗微微颔首,沉眸看赵祯一眼,“此言未免有失偏颇。“

    “河湟只是不擅种植中原的水稻和粟米而已,其水草丰美,宜牧宜猎,更是收复西夏的要冲之地,岂能因不长五谷,便视之如敝履。”

    “若依此言,大周的万里江山,除了江南粮仓以外,尽是废土。”

    此言一出,几名大臣面面相觑,余思贤则向他投来感激的目光。

    “官家,殿下,依臣所见,治理河湟之地并不需耗费多少银两。”

    “可在陇西建立市易司,以官资为本,低利贷给守信且有能力的商人。”

    “商贾得到利润后自当乐意拓边贸易,朝廷则可取息钱以充军资。”

    赵祯眉梢一挑,脸上挂起和蔼的笑容。

    “这个法子不错,好个以商养战啊。”

    此举实为一石三鸟,既可为朝廷减少军费,还可开发河湟,三可笼络吐蕃。

    吐蕃部族得好处后,自然心向大周,甚至还能瓦解那些与西夏结盟的部落。

    “父皇,收复河湟可断西夏右臂,此事宜早不宜迟。”

    赵晗神色郑重,他心里早就有了打算,最迟明年,务必要对西夏动兵。

    赵祯点点头,随即又将目光放在余思贤身上。

    “余爱卿,朕授你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即日赴任陇西,河湟诸事,许你专断之权。”

    “莫要辜负朕与太子,以及余老太师对你的期望。”

    余思贤闻言,当即面露欣喜,撩起官袍跪地道:“臣定当鞠躬尽瘁,万死不辞!”

    待退出文华殿,余思贤跟在赵晗身侧,恪守规矩的保持着半步距离。

    “此去陇西,若有急事,可遣人直奏东宫。”

    “若有人胆敢横加阻拦,孤定向官家禀明,决不轻饶。”

    余思贤蹲下脚步,深深一揖,“臣谨记殿下厚恩。”

    “不必如此拘礼。”

    “青唐地区有一吐蕃部族首领名为俞龙珂,其统辖部众十多万人,势力雄厚。”

    “若能说服他归顺,其他小部自然望风而附,可为你省去不少精力。”

    余思贤眼中精光一闪,郑重应道:“殿下圣明,此人臣也有所耳闻,定当尽力一试。”

    “好,孤等你的捷报。”说罢,赵晗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二人在宽阔平坦的青石板路上继续缓步而行。

    “听闻余老太师近日抱恙,你可抽身去登门探望过?”

    余思贤眼下顿时闪过一抹惊讶,他在回京前才收到过余老太师的书信。

    在信中,老太师言明自打嫣然堂妹的婚事有着落后,烦恼尽失。

    身体愈发健朗,只在家中颐养天年,

    怎么突然就抱恙了?

    他摇头道:“还不曾,臣返京后事务繁杂,未曾得到空暇,明日臣便前去问安。”

    赵晗微微一笑,“去吧,顺带替孤向老太师和余大人问个好。”

    余老太师突然抱恙,起初嫣然着实吓了一跳,可昨日余老太师亲自遣心腹来东宫解释。

    方氏私放印子钱,与府上管事合谋虚报余家田庄铺面的账目,克扣公中的银两,中饱私囊,贴补娘家,桩桩件件,全部证据确凿。

    为逼余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