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玉石俱焚,崇圣寺三塔 (第3/3页)
说是拥有尺木之小龙,众所周知,龙无尺木,无以升天。
崇圣寺三塔位于苍山之上,乃是一等一的风水宝地。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苍山和洱海,是滇地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也是当地风水格局的核心所在。
而苍山十九峰,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来自西北方向的寒冷气流阻挡在外,而洱海则如同一面明镜,汇聚天地精璞瑞气。
这种“山环水抱”的格局,在风水学上被称为“藏风聚气”,是最理想的人居环境。
但是从异人的角度来看,则更像是一条龙脉,衔有颌下明珠!
这洱海,便是龙的龙珠,龙脉通过龙珠吞吐日精月华,故而成灵,虽不如三山五岳山川之雄伟磅礴,但胜在灵秀!
故而,此地龙脉化形,为虬龙,尽得山水灵秀,有化为真龙飞天之可能。
然而,偏偏就是这么一条虬龙,却因为想要化龙升天之时,引起滇地地动,而彼时的滇地,乃是南诏国时期。
当时的南诏国王请动佛门高僧,斩断虬龙独角,铸造成千寻塔,并以金翅鸟和观音大士塑像镇压,并时时供奉香火,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愿力。
至于为什么请金翅鸟,前朝《金石萃编》便有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几百年后,虬龙好不容易再次长出两只小角,而此时的南诏国已然覆灭,换做了妙香国。
妙香国乃是段家一系为皇,也是异人世家,更是崇佛之国。
佛门高人为了妙香国稳固,于是乎又斩了虬龙的两只小角,铸造成千寻塔两侧的两只小塔。
众所周知,崇圣寺三塔是没有地基的,某次地动时,塔身裂痕自愈,更令许多“砖家”百思不得其解。
实际上这三塔封印早已与虬龙地脉长在一起,凭借地脉气数维持。借由与虬龙同根同源的特性,三塔还会吸收虬龙地脉的炁机修复自身。
到了明朝时期,沐氏子孙更是干脆在此地借助皇封御旨,在虬龙的脑门上立了块永镇山川的石碑。
并在历史上,共有九位皇帝在此出家,以人道气运镇压地脉。
四道封印接连压下来,虬龙就算是想翻身都不可能了,真是好惨一龙!
只见那神官老者手中桧扇舞动如蝶,口中念念有词。
扇面上浮现出幽蓝色的咒文,与三塔地底深处某种沉睡的力量隐隐共鸣,地脉之炁引动,塔身开始微微震颤,檐角风铃无风自鸣,发出急促的警报。
“不好,有人在动三塔封印!”寺内一位闭目禅定的年轻僧人骤然睁眼。
地底深处,被层层佛光与愿力束缚的虬龙感应到外界的召唤,发出一声沉闷的龙吟。
它被斩角镇封一千多年,怨气早已深入骨髓。此刻感受到封印的松动,立刻疯狂挣扎起来。苍山十九峰地气随之紊乱,洱海无风起浪。
然而,就在虬龙即将冲破最后一道束缚时——
“唳——!”
一声清越的鸟鸣自九天传来。
三塔最高处的金翅鸟塑像突然绽放出无量金光,一道巨大的金翅鸟虚影展开双翼,覆盖了整个崇圣寺。
与此同时,另一道温和却更为浩瀚的力量从观音大士塑像中涌出,化作十一面的不同模样的法相,将整座苍山笼罩其中。
佛门愿力历经数百年积累,早已与这片山水融为一体。此刻感应到地脉异动,自动激发护法。
神官老者脸色一变,手中桧扇“咔嚓”一声裂开一道缝隙。他没想到这封印如此牢固,即便历经千百年岁月,依旧保持着如此强大的力量。
“神主,怎么办?”
旁边的随从焦急问道。
老者眯起眼睛,望向三塔最高处的金翅鸟塑像:“既然无法引动虬龙,那就破坏镇物。只要金翅鸟封印受损,虬龙自会破封而出。”
他取出一枚漆黑的勾玉,上面缠绕着不祥的血色纹路。这是用黄泉津污秽炼制的“淤能碁吕玉”,最擅长污染佛门法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