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的较量 (第2/3页)
苏念雪渐渐融入了这个充满汗水和金属味道的世界。
然而,难题并未消失。第一次试浇注定不顺利。铁水浇入后,因为叶片结构复杂,局部冷却过快,果然出现了缩孔和裂纹。
老杨叉着腰,看着那失败的铸件,脸色黑得像锅底,虽然没再大声嚷嚷,但那眼神里的“我就知道”几乎要溢出来。
周师傅蹲在旁边,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眉头拧成了疙瘩。
苏念雪心里也沉甸甸的,但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仔细检查了废件,对比图纸和工艺记录,又拉着周师傅讨论了半天。
“是不是冷却太快了?”她分析着,“这部分壁厚突然变薄,散热面积大……能不能试试用保温棉把这块包一下,延缓冷却?”
周师傅眯着眼想了半天,猛地一拍大腿:“有点道理!以前铸薄壁件也用过这土法子!试试!”
第二次试浇,苏念雪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和工人们一起,守着通红的铸件,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冷却速度。时间一点点过去,当铸件终于完全冷却,清理掉型砂后——
一片近乎完美的银灰色叶片呈现在众人面前!表面光洁,轮廓清晰,没有明显的缩孔和裂纹!
“成了!”周师傅的徒弟第一个叫起来。
周师傅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叶片表面,连连点头:“嗯,嗯!这法子管用!”
老杨闻声赶来,看着那叶片,张了张嘴,最终什么都没说,背着手走了,但脸色明显好看了不少。
车间的工人们围着成功的铸件,议论纷纷,看苏念雪的眼神彻底变了,多了几分真正的认可和佩服。
苏念雪看着那凝聚了自己无数心血和工人们汗水的叶片,鼻子微微发酸,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她抬起头,想找地方洗把脸,却意外地看到车间门口,陆远征不知何时站在那里。
他依旧穿着笔挺的军装,与周围粗糙的环境格格不入,正静静地看着这边,看着那个满脸满身都是灰渍、工装脏得不成样子、眼睛却亮得惊人的姑娘。
两人的目光隔着重重的设备和嘈杂的人声,短暂地交汇。
陆远征什么也没说,只是极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对她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开了。
苏念雪愣在原地,脸上沾着黑灰,却不由自主地,慢慢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
第一道最难的坎,总算迈过去了。但她知道,后面还有机械加工、平衡校正、现场安装调试……更多的挑战还在等着她。
这条用技术和汗水铺就的路,她走得艰难,却无比踏实。
第一片合格叶片的诞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原本沉闷而充满阻力的试制工作中。车间里的气氛明显活络了许多,工人们看苏念雪的眼神,从最初的好奇、怀疑,变成了带着点佩服和愿意配合的意味。
但苏念雪丝毫不敢放松。铸造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的机械加工更是精细活,容不得半点差错。
叶片毛坯被小心地运到机加工车间。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车床、铣床、刨床轰鸣,冷却液的味道混合着金属切削的锐利气息,工人们戴着防护镜,专注地操作着机器。
负责精加工的是个姓李的老师傅,技术过硬,但也以脾气倔、认死理闻名。他拿着苏念雪那张标注了复杂曲面和严格公差的图纸,眉头拧得能夹死苍蝇。
“这啥玩意儿?”李师傅嗓门很大,压过了机床的噪音,“这弧度,这光洁度要求,咱这老掉牙的铣床咋搞得出来?这不得用数控机床?咱有吗?”
苏念雪心里咯噔一下。她知道这是个硬骨头。这个年代的普通机械厂,哪有数控机床这种高级货?全靠老师傅的手艺和经验。
她深吸一口气,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根据现有设备能力调整过的加工工艺卡,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既尊重又自信:“李师傅,我知道难度很大。所以我想了几个土办法,您看行不行?”
她指着图纸,详细解释:“我们可以先用车床粗加工出大体轮廓,然后用这台立铣,配合我设计的这个简易靠模和分度头,一点点铣出曲面。最后打磨抛光阶段,可能需要手工精修,光洁度要求这里,我查了资料,可以用这个配比的研磨膏……”
李师傅听着,眉头依旧皱着,但没立刻反驳。他拿起苏念雪画的那个简易靠模草图,对着光看了半天,又走到那台老旧的立铣床前比划了几下。
“你这靠模……做得准吗?”他怀疑地问。“尺寸我反复核算过,用线切割能做出来,精度应该够。”苏念雪赶紧说。线切割在这时代也算先进工艺了,幸好厂里还有一台。“哼,说得轻巧。”李师傅哼了一声,但语气没那么冲了,“就算铣出来了,手工打磨要达到你这要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