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章 《最后的圣诞节》  我在二战当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47章 《最后的圣诞节》 (第3/3页)

人再送她礼物,这是她的最后的圣诞节。】

    普佐的家中,在普佐闹哄哄的兄弟姊妹的嘈杂声中。

    恩尼认真地阅读完了这部《最后的圣诞节》。

    “写得怎么样?”普佐有些紧张。

    “很好,相当精彩的一部小说,”恩尼点着头,依然有些沉浸在小说带来的情绪余震中。

    他组织了下言语,接着说:“这部小说在悬念塑造、情节张力上堪称完美。各个人物视角的衔接也很流畅,基本掌握了多线式剧情的写作精髓。

    唯一就是有的地方有些详略不得当,还可以再进行精简。但这么复杂的剧情,你能浑然天成的架构完成,并表达出故事思想,相当了不起。”

    听到恩尼的评价,普佐心中大石落地,松了口气。

    其实,他最怕的倒不是小说写得差劲,而是害怕写砸了恩尼提供给他的故事架构——最开始普佐打算落笔这部小说的时候,苦恼于无法合适的处理脑海中的复杂剧情,让他完整塑造出每个角色,于是请教了恩尼。

    恩尼就依照着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提出了这种“网状结构”的多线叙事方式,以肥皂、贝肯、三罪犯、警察与莱瑞这四条核心故事线,不断产生意外交集的方式,将复杂故事构架成了一个情节张力十足的完美闭环。

    而以这种多线叙事的方式来处理故事,不仅能让复杂故事表达完整,还能削弱塑造角色的难度,同时也能放大戏剧冲突,并在结尾进行“闭环收束”时,带来极致爽感,观众就会意识到“前面所有铺垫都是有意义的”,冲击力相当强烈。

    与此同时,这种“黑色幽默”的解谜故事风格,也是深化主题思想的一种绝佳方式,让观众能更加从故事中感受到“人性的荒诞”。

    其实,在恩尼提出这种“网状结构”叙事,与“黑色幽默”风格时,普佐也是惊为天人。

    毕竟……「黑色幽默」这个风格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由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勒东提出过,但那时的提出仅仅是作为一种美学概念。

    实际被作为一种用以描绘荒诞、无意义、失控的世界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这个文学流派的定名,是在60年代才被正式确立的。

    而在此之前虽然有很多作家也使用过“黑色幽默”的核心元素——即用幽默、讽刺和荒诞来处理故事主题。

    但同时将“黑色幽默”与“网状结构”相结合的小说,《最后的圣诞节》是独一份!

    PS:小作者在前文用过“黑色幽默”一词,只是为了方便阅读。理解精神,切莫较真,感谢or2~~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