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古智新用:智慧指挥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2/3页)
成本。针对这些需求,她组织小组调整方案:陈凯在平台中加入“离线数据缓存模块”,网络中断时自动保存关键数据,恢复后同步更新;林薇和赵阳简化操作界面,将核心功能设置为一键触发,比如“紧急物资调用”“跨区域协查”等常用指令,点击图标即可完成操作,同时制作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和短视频教程;技术团队研发设备兼容接口,确保平台能与现有侦查、通信设备无缝对接,避免重复投入。
五月中旬,智慧反恐指挥体系的核心模块研发完成,进入实战测试阶段。总部选择在华东某省会城市开展测试,模拟“大型商圈恐怖袭击预警”场景:平台通过舆情监测系统捕捉到“有人计划在商圈制造混乱”的匿名信息,立刻启动联动机制——巷战侦查机器人快速进驻商圈周边,排查可疑人员和物品;智能决策辅助系统结合商圈地形、人流密度,生成“分区布控+重点排查+群众疏散”的三套方案,标注“方案一成功率85%,风险等级低”;物资调配系统根据布控需求,将防暴盾牌、急救包等物资精准送达各布控点;心理战团队借助平台拿到潜在嫌疑人的初步画像,提前制定谈判预案;舆情团队做好信息发布准备,防止谣言传播。
测试过程中,模拟“嫌疑人”突然改变行动轨迹,向学校方向移动。平台实时更新数据,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在10秒内调整方案,将布控重点转移到学校周边,同时推送“联系学校启动应急疏散”的指令;跨区域联动模块同步通知学校附近的交警、社区志愿者,协助疏散学生和群众。整个过程衔接有序,从发现轨迹变化到完成部署仅用8分钟,比传统指挥模式缩短了70%的时间。
华东指挥中心负责人对测试结果赞不绝口:“以前遇到这种突发情况,需要反复打电话沟通协调,信息传递容易出错,现在有了智慧指挥平台,数据自动整合,方案快速生成,指令一键下达,简直是‘现代中军帐’!”测试报告显示,平台使指挥效率提升65%,指令执行误差降低72%,多模块协同响应速度提升80%。
六月,总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推广智慧反恐指挥体系。王玲小组分成四个专项组,奔赴各地开展培训和技术支持:林薇带领的“理念培训组”,向各地指挥人员讲解平台设计中的古代指挥智慧,帮助他们理解功能逻辑,更好地运用平台;赵阳带领的“场景演练组”,针对不同地域的反恐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指挥模拟场景,提升基层人员的实战指挥能力;陈凯带领的“技术保障组”,现场解决平台安装、设备兼容、数据对接中的技术问题,确保平台顺利上线运行;王玲则牵头建立“平台优化反馈机制”,收集各地使用中的问题建议,定期组织团队迭代升级平台功能。
推广期间,西北某偏远地区的反恐部门反馈:当地部分山区没有网络信号,平台离线模式下的功能不够完善,无法完成复杂指令的制定。陈凯立刻带领技术团队前往调研,借鉴古代“烽火台”的信号传递方式,研发了“离线应急指挥终端”:通过卫星信号实现基础数据传输,内置简化版智能决策辅助系统,能在无网络环境下生成基础指挥方案,同时支持手写指令上传,通过卫星同步给周边有网络的指挥点。升级后的平台在山区测试时,离线状态下的指挥功能满足了基本作战需求,解决了偏远地区的使用难题。
七月下旬,王玲小组接到国际反恐组织的邀请,前往维也纳参加“全球反恐技术与战术创新论坛”,分享“智慧反恐指挥体系”的中国经验。论坛上,林薇用中英双语讲解了古代指挥思想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逻辑,展示了“官渡之战”战术思路在平台决策模块中的应用;赵阳播放了多场景指挥模拟演练视频,对比传统指挥模式与智慧指挥体系的效率差异;陈凯演示了平台的数据融合和智能决策功能,现场模拟“城市反恐指挥”场景,平台在30秒内生成的三套方案,获得了各国代表的高度关注。
论坛互动环节,一位来自法国的反恐专家提问:“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非常巧妙,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反恐需求差异很大,这套体系如何适配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王玲笑着回应:“古代智慧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也是我们体系设计的核心理念。平台采用‘模块化架构’,各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删减或增加功能模块,比如欧洲国家侧重舆情引导,可强化该模块;中东国家侧重巷战攻坚,可优化侦查和战术决策模块。我们愿意开放基础架构,与各国共同完善,推动全球反恐合作。”她的回答赢得了现场掌声,多个国家表达了合作意愿,希望引进,平台基础版本并进行本土化改造。
八月,王玲小组回到基地,立刻投入到平台的优化升级工作中。根据国际论坛上的反馈,他们新增了“国际反恐协同模块”,支持多语言指令传达、跨国数据加密共享,方便各国反恐部门在跨境反恐行动中协同指挥。同时,结合国内推广中的实际需求,优化了“基层指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