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冥王星轨道上的传承 (第2/3页)
合金梁,借鉴‘栈道横梁’的原理搭建临时桥,同时用高强度碳纤维绳从两端固定,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注意梁的间距,参考《墨子·备蛾傅》中‘梯阶排布’的尺寸,确保落脚稳固。”
临时桥很快搭建完成,队员们踩着铝合金梁平稳通过缺口,终于抵达“冥府生态舱”门外。透过布满冰花的观察窗,能看到舱内的培养罐已破裂大半,淡蓝色的微生物原液冻结成冰晶,3名载荷专家蜷缩在应急保温舱内,面罩上的氧气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红光。
“检测到生态舱内温度-195℃,微生物活性为零,液氮泄漏点在舱体左侧。”李玥的检测仪发出尖锐警报,“必须先封堵泄漏点,再重启生态系统。”
陈凯翻到古中国的“堵漏技术”记载:“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用‘桐油灰’封堵船缝,遇水膨胀后密封性极强。我们可以让队员使用低温固化密封胶,借鉴‘桐油灰堵漏’的分层填充法,先填入膨胀棉吸收泄漏的液氮,再涂抹密封胶,最后用金属贴片加固——密封胶的固化时间要参考古阿拉伯的‘沥青凝固计时法’,精准控制操作节奏。”
队员们立刻行动,膨胀棉吸收液氮后迅速结冰,形成临时封堵层,密封胶在低温下快速固化,金属贴片牢牢固定在泄漏点。当泄漏彻底止住,林薇远程启动了生态舱的备用加热系统:“温度正在回升,已注入新的低温微生物储备,生态循环开始恢复。”
“应急保温舱的氧气即将耗尽,我们正在转移专家!”周扬的声音传来,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载荷专家抬出保温舱,用便携式保温毯包裹住他们,向“烛龙号”救援飞船转移。
就在此时,系统突然发出最高级警报:“检测到大型尘埃云正向此处移动,预计1小时后抵达,撞击力相当于10级台风!”屏幕上,柯伊伯带的监测画面显示,一片暗灰色的尘埃云正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袭来,内部夹杂着直径超10米的冰晶块。
赵阳的额头渗出冷汗:“‘烛龙号’的防护罩无法抵御这种强度的撞击,‘冥王号’的船体随时可能解体。必须在尘埃云抵达前完成撤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突然翻到古中国的“风筝借力”原理与北欧的“风帆航行”技术,“可以让‘烛龙号’展开特制的‘太阳帆’,借鉴风筝‘借风升空’的原理,利用尘埃云前方的气流加速撤离——太阳帆的角度要参考维京长船的‘风帆调整法’,根据气流方向实时微调。”
“烛龙号”立刻展开太阳帆,银白色的帆面在恒星的照射下泛着微光。当尘埃云的前锋抵达时,太阳帆如同被风鼓起的船帆,带着飞船快速脱离危险区域。透过舷窗,队员们看到“冥王号”在尘埃云的撞击下逐渐解体,冰晶块撞击船体的火花在黑暗的太空中格外刺眼。
12小时后,“烛龙号”成功脱离柯伊伯带,3名载荷专家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王玲却盯着屏幕上尘埃云的轨迹图陷入沉思:“这次危机暴露了我们对深空极端环境的认知空白。古人应对未知风险时,总会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比如大禹治水的‘疏堵结合’策略,我们或许可以为每个深空探测任务建立‘智慧应急手册’。”
四个月后,“星际智慧图谱4.0”正式上线,新增的“深空应急手册”模块整合了全球古代文明的应急智慧:中国古代的“备荒仓储”理念转化为深空探测的物资储备方案;古罗马的“城防应急通道”设计用于地外基地的逃生路线规划;甚至非洲部落的“雨季避难所”搭建技巧,都成为了深空飞船应急舱的设计参考。
这天,陈凯在整理古中国的天文文献时,一份《周髀算经》中的“勾股测天”记载让他眼前一亮:“古人用勾股定理测量天体距离,精度在当时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我们可以将这种‘几何测距’原理与现代雷达技术结合,开发‘深空物体预警系统’,提前探测柯伊伯带的冰晶块与尘埃云。”
工程团队很快将这一理念落地,在“冥王号”的替代任务“玄冥号”探测飞船上加装了“勾股-雷达预警系统”。当飞船再次进入柯伊伯带时,系统成功提前48小时探测到一片大型尘埃云,飞船借助“太阳帆借力”技术顺利规避,避免了重蹈覆辙。
与此同时,林薇在参与火星基地的生态升级项目时获得了新灵感。当地的“火星农业舱”出现土壤养分不足的问题,她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粪肥发酵”技术与印加帝国的“梯田施肥”法,将宇航员的排泄物经过特殊发酵后,按照梯田的分层施肥原理注入土壤,不仅解决了养分问题,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古代的农业智慧同样适用于地外生态,”林薇在项目报告中写道,“我们可以新增‘地外农业智慧’子模块,收录全球传统农耕技术。”
半年后的一天,“星际智慧图谱”的全球联动系统突然报警,目标是位于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