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星河农书的新注脚 (第2/3页)
农耕智慧,都源于同一个核心。”王玲恍然大悟,“地外母星丢失的,是‘共生’的理念。他们只追求产量,却忘了作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依存关系。”
黑龙调出地外母星的农业数据:“我们可以帮他们重建微生物链。第一步,用‘粪丹’菌剂改良土壤;第二步,引入‘星稻’与本地作物混种,恢复共生系统;第三步,复刻良渚水利与管道系统,建立长效调控机制。”
方案很快通过星盟理事会审批。一周后,王玲、黑龙和周明登上了前往地外母星的飞船。飞船穿越虫洞时,周明正对着《农桑辑要》做笔记:“书上说‘桑稻间作,互利共生’,我们可以把‘星稻’和他们的‘赤穗草’混种,正好形成养分循环。”
地外母星的景象比想象中更荒芜。黄褐色的沙漠连绵不绝,偶尔能看到废弃的机械灌溉塔,锈迹斑斑的管道在沙风中摇摇欲坠。“赭石”带着他们来到一片残存的农田,稀疏的“赤穗草”叶片枯黄,根部周围的土壤板结如石。
“这里曾是母星的粮仓。”“赭石”的思维信号带着苦涩,“过度使用化学改良剂后,土壤里的微生物全死了。我们尝试过无数现代技术,都没能挽回。”
王玲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壤放在鼻尖轻嗅:“还有救。《本草纲目》里记载过‘沙壤活化方’,用棘刺、艾草发酵后拌入沙土,能唤醒休眠的微生物。我们的菌剂正好能放大这个效果。”
当天下午,团队就启动了改良实验。周明操控无人机播撒菌剂,黑龙带领地外工程师搭建简易管道系统,王玲则指导当地农户制作“草木灰发酵肥”。当第一批“星稻”种子播入改良后的土壤时,“赭石”的触须微微颤抖:“这是一百年来,我们第一次重新播种。”
在等待种子发芽的日子里,王玲他们走访了地外母星的古老部落。部落的长老拿出珍藏的兽皮卷,上面用矿物颜料画着螺旋状的种植图案——与三星堆神树的枝干纹路、星盟“天地种植法”的螺旋轨迹完全一致。
“长老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生命纹路’。”“赭石”解释道,“以前播种前都会绘制这个图案,但没人知道它的意义。”
王玲拿出青铜犁模型,兽皮卷上的纹路立刻与犁铧的星纹产生共振:“这是农耕的‘能量引导图’。三星堆神树的枝干对应作物的生长轨迹,螺旋纹路能汇聚环境中的能量,促进作物生长。”她顿了顿,补充道,“就像我们古人种地前祭祀天地,本质是通过仪式感凝聚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精神能量,或许真能影响作物生长。”
三天后,农田里冒出了嫩绿的芽尖。当“星稻”幼苗与“赤穗草”开始缠绕生长时,地外母星的农业监测系统传来数据:土壤微生物活性恢复到了鼎盛时期的60%。“赭石”激动地传递信号:“你们的古籍,真的创造了奇迹!”
离开地外母星前,王玲将“星河农书”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交给了“赭石”:“这里收录了地球各朝代的农耕智慧,还有我们的改良方案。农耕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星球的‘顺势而为’。”
返程途中,飞船突然接收到“太白”天文台的紧急信号:柯伊伯带的“时空灯塔”(原玄冥号)发出异常波动,与良渚玉璋的编码产生强烈共振,疑似探测到新的“火种锚点”。
“坐标在天狼星附近的类地行星带。”黑龙调出星图,“信号里夹杂着类似甲骨文的符号,还有‘农耕火种’的关键词。”
王玲立刻让飞船转向。当他们抵达天狼星轨道时,一颗覆盖着绿色植被的行星映入眼帘。“时空灯塔”的全息影像同步传来:“探测到行星核心有锚点能量,地表有疑似地球远古农耕遗迹的建筑群。”
登陆行星后,眼前的景象让众人震惊。广阔的平原上,巨大的石阵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石阵中央的祭坛上,刻着与良渚玉琮一致的同心圆纹饰,祭坛周围的田垄痕迹,与《王祯农书》中的“区田法”布局完全吻合。
“这里的文明已经消失了,但农耕遗迹保存得很完整。”周明蹲下身,采集田垄中的土壤样本,“里面有类似‘星稻’的基因片段,还有人工培育的微生物群落。”
黑龙启动共振器扫描祭坛,屏幕上浮现出一组编码,与“星盟原始农耕编码”完美匹配:“这是星盟布设的第一个‘农耕火种锚点’。这个文明曾掌握了极高的农耕技术,后来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资源灭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