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星种破土时 (第1/3页)
“玄冥二号”的反冲引擎在晨雾中发出低鸣,起落架接触停机坪的震动顺着金属廊道传来时,王玲正站在指挥中心的观景窗前擦拭祖父的青铜犁模型。犁尖的锈迹早已被精心清理,露出底下细密的星纹——那是当年祖父偶然发现的纹路,如今看来,竟是三星堆枢纽能量流的微缩投影。
“王姐,样本舱已对接!”林晓雨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旅途的疲惫却难掩兴奋,“‘星墨麦’幼苗状态极佳,影族还附赠了他们的土壤微生物样本,说是能加速良渚菌剂的适配性!”
王玲转身时,掌心的枢纽密钥微微发热。这枚菱形晶体融入掌心已有半月,每次调动三星堆枢纽能量后,指尖总会泛起淡淡的银纹,像是星辰在皮肤下流转。黑龙曾忧心忡忡地监测她的生命体征,却发现密钥带来的能量流转竟与她体内的生物场形成了奇妙共振,“就像三星堆神树与地脉的连接,你和枢纽正在形成共生。”
临时实验室里,透明培育舱整齐排列。“星墨麦”的幼苗带着奇特的金属光泽,黑色叶片在模拟星光的照射下微微舒展,根部缠绕着细密的白色菌丝——那是良渚菌剂与影族微生物融合后的新形态。周明正用探针检测菌丝的活性,屏幕上的数值不断跳动:“融合菌剂的固氮效率提升了30%,而且能在零下五十度的低温环境存活!这对救助‘冰封星带’的文明太关键了。”
张启明抱着一台便携式光谱分析仪走进来,仪器屏幕上显示着三星堆祭祀坑的最新扫描数据:“‘太白’天文台监测到,枢纽激活后,祭祀坑群下方出现了能量管网的虚影,和‘银心锚点’的结构完全匹配。更奇怪的是,之前未清理的13号坑,昨天夜里自动浮现出玉琮阵列,每个玉琮的孔径都对准了一颗亮星。”
王玲戴上放大镜,俯身观察刚送来的玉琮拓片。玉琮表面的兽面纹间,隐藏着极细的刻度,换算成星图坐标后,恰好指向“银河农耕互助联盟”新加入的三个文明母星。“这是古人留下的‘星际导航图’,”她指尖划过拓片边缘,“三星堆枢纽不只是能量核心,还是文明交流的坐标锚点。3200年前的先民,或许真的与多个地外文明有过往来。”
这时,通讯器突然响起紧急信号,屏幕上弹出影族代表的思维投影。这个通体漆黑的生命体体表波动剧烈,传递出焦急的信号:“暗黑星带边缘出现能量乱流,我们的种子库防护罩受损!‘星墨麦’的成熟周期需要九十天,现在的环境根本无法支撑!”
实验室的气氛瞬间凝重。黑龙立刻调出星图,红色警告区域正以极快的速度扩张:“是银心锚点的能量脉冲余波,预计七十二小时后会抵达影族母星。这种乱流会干扰所有生物磁场,幼苗的细胞结构会直接崩解。”
周明急得直拍桌子:“融合菌剂虽然耐寒,但抗能量干扰的能力不足。要是能找到三星堆枢纽的‘稳定场生成器’,或许能制造防护屏障!”
王玲的目光落在墙角的青铜神树复制品上。神树顶端的“金乌”造型自激活后便一直散发着微光,此刻突然闪烁起来,枝干上的星点标记与掌心密钥产生了共鸣。“不是生成器,是‘能量导流’。”她快步走到全息屏幕前,调出神树的三维模型,“神树的九枝对应九个能量频段,根部连接地球地脉,其实是个天然的能量调节器。我们可以用枢纽密钥引导地脉能量,通过银心锚点传递到影族母星。”
“可地脉能量一旦抽取过量,会引发地质灾害!”张启明脸色发白,“东南沿海的地震监测网刚升级,任何异常波动都会触发警报。”
王玲翻开《山海经》的批注本,祖父当年的字迹映入眼帘:“地脉如血脉,循环不止,善用则生,滥用则竭。”她指尖划过“有神树,下通地脉”的记载,突然想到了什么:“青铜神树的根部镂空纹路是‘节流阀’,玉琮阵列是‘定向器’。我们不需要抽取地脉能量,只要通过神树引导现有能量的流向,再用玉琮阵列精准定位影族母星——就像用漏斗引流,而不是直接打翻水桶。”
行动方案迅速确定。黑龙带领技术团队改装“星际智慧图谱”的能量传导模块,将三星堆枢纽与银心锚点的连接通道拓宽;周明优化融合菌剂,加入从青铜碎片中提取的抗氧化成分,增强幼苗的抗干扰能力;林晓雨则联系影族,指导他们在种子库周围布设与玉琮阵列匹配的接收装置。王玲的任务最为关键——用枢纽密钥同步神树与玉琮的能量频率。
第二天凌晨,13号祭祀坑旁已搭建起临时能量塔。玉琮阵列按星图方位排列,每个玉琮顶端都安装了能量增幅器。王玲站在青铜神树复制品前,掌心贴向神树的主干。密钥的光芒与神树的星光交织,顺着枝干流进地下,与祭祀坑的能量管网相连。
“能量频率同步30%……50%……”黑龙的声音在耳机里响起,“玉琮阵列开始响应,地脉能量流速稳定!”
王玲闭上眼,仿佛能感受到能量在地下奔涌。那股力量古老而温和,顺着神树的纹路爬上指尖,与密钥的银光融为一体。突然,脑海中闪过一段模糊的画面:古蜀先民围着神树跪拜,手中的玉璋指向星空,青铜凿在器物上刻下最后的纹饰——那正是她此刻引导能量的手势。
“同步100%!开始定向传输!”
随着黑龙的指令,玉琮阵列发出刺眼的蓝光,一道光柱从阵列中心升起,穿透云层,直抵天际。“太白”天文台传来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