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65雨雾星间的雾稻守望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65雨雾星间的雾稻守望 (第1/3页)

    飞船穿透雨雾星外围那层淡紫色的雾霭时,风澈正用指尖擦着舷窗上的水汽。窗外没有星云农场的粉紫绸缎,没有极光星的绿丝带极光,也没有星环星的五彩项链——只有连绵不断的雨丝,像无数根透明的线,把天空和大地缝在一起,而淡紫色的雾霭在雨幕中流动,让整个星球看起来像裹在一层朦胧的紫纱里。

    “还有三分钟抵达雨雾星科研站空港。”慕容冷越的声音从控制台传来,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环境数据,“当前地表温度22℃,大气含氧量20%,但年降水量超3000毫米,近一周持续暴雨,土壤含水量达65%,湿度常年保持在85%以上。”他调出作物资料,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目标作物是‘雾稻’,科研站的陈溪研究员说,它是少数能在高湿环境生长的粮食作物,稻穗富含微量元素,但最近因持续暴雨,近三成雾稻出现根系腐烂,且负责授粉的‘雨萤虫’受雾霭影响,活动量减少,结实率不足50%。”

    风澈赶紧摸了摸,胸前的小背包——里面装着从星环星带的岩绒草种子,还有之前一直带在身边的极光苔玻璃瓶。他掏出画册,翻到新的一页,用蓝色彩笔飞快画了一株顶着淡紫色稻穗的水稻,稻穗旁画了几只带翅膀的小虫子,根部则画了几道波浪线代表积水,最后写下“雨雾星任务:治好雾稻的根,帮雨萤虫授粉”,角落还画了个举着小雨伞的自己,伞边沾着几滴小水珠。

    “雨萤虫是什么样子呀?”风澈抬头问,正好看见周明在检查种子箱——里面除了雾露苔、极光苔样本,还有王玲准备的抗菌剂和促花粉活性的药剂。

    周明蹲下身,点开屏幕上的图片:“你看,它们身体是淡绿色的,翅膀上有细小的荧光粉,晚上会发光,像小灯笼一样。平时会围着雾稻的花穗转,帮着传粉,但最近雾霭太浓,荧光粉被打湿,它们飞不起来,也找不到花穗了。”他捏了捏风澈的脸颊,“不过我们有风澈这个‘植物小侦探’,肯定能想到办法。”

    风澈立刻挺直后背,把画册抱得紧紧的:“我会仔细看的!就像在星环星发现岩绒草的绒毛,在极光星找到极光苔的 warmth 一样!”他本来想说“温暖”,却不小心蹦出个星际通用语单词,自己先笑了,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

    飞船降落在空港时,风澈能听到雨点击打舱体的“哒哒”声。空港建在一片地势稍高的坡地上,灰色的建筑屋顶是倾斜的,边缘挂着长长的雨帘,墙面爬满了绿色的藤蔓,藤蔓上开着小小的白色花朵,在雨雾中显得格外清新。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涌进来,带着淡淡的草木香,风澈深吸一口气,觉得鼻腔里都润润的。

    “欢迎来到雨雾星!”一个穿着浅蓝色防水服的阿姨快步走来,她的头发用发带束在脑后,发梢还挂着水珠,脸上带着急切的笑容,“我是陈溪,科研站的研究员。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再这么下去,今年的雾稻种子就要绝收了。”

    陈研究员的防水服口袋里露出半截透明文件夹,风澈瞥见里面夹着雾稻的生长照片——从翠绿的幼苗到发黄的叶片,再到腐烂的根系,每一张都标着日期,最近的一张是昨天拍的,照片里的雾稻已经歪倒在积水里。

    “先去雾稻种植区看看吧。”慕容冷越说着,接过陈研究员递来的防水鞋套——鞋底有防滑纹路,专门适合泥泞的田埂。王玲背上便携式植物检测仪,周明拎着种子箱,风澈则把画册塞进防水服的内袋,小心地拉上拉链,生怕被雨水打湿。

    雾稻种植区在科研站后方的洼地,远远望去,一片淡紫色的稻穗在雨幕中摇晃,像一片紫色的波浪。但走近了才发现,不少雾稻的叶片已经发黄,有的甚至整株歪倒,根部泡在黑色的积水里,轻轻一拔就能连根拽起,根须发黑发黏,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就是从上周那场暴雨开始的。”陈研究员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扶起一株歪倒的雾稻,语气里满是心疼,“我们试过挖排水沟,但雨下得太大,水根本排不出去;撒了抗菌剂,可药液一碰到积水就稀释了,根本没用。”她指向田埂边的监测仪,“你看,土壤的含菌量已经超标了。”

    王玲立刻打开检测仪,对准积水里的根系:“我先测一下根系的真菌含量。”屏幕上很快跳出数据——真菌含量达1.2mg/g,而正常雾稻的根系真菌含量应低于0.1mg/g。“确实是真菌感染导致的根系腐烂,高湿环境让真菌繁殖得太快了。”她皱起眉头,“而且土壤里的氧气含量太低,根系没法呼吸,才会更容易生病。”

    周明则蹲在田埂上,用小铲子挖了一点土壤,放在手心揉搓:“土壤黏重,排水性差,积水根本渗不下去。我们带的改良土壤的药剂能起效,但得先解决积水问题,不然治标不治本。”

    风澈没有说话,他慢慢走到种植区的角落——这里的地势比其他地方稍高,积水少一些,雾稻虽然也有发黄的叶片,但根系没有腐烂,甚至有几株长得格外精神。他蹲下身,拨开积水,发现这些雾稻的根部周围,长着一种奇怪的植物:它没有叶片,只有一团细细的、透明的须状结构,像一团白色的棉线,漂浮在水面上,轻轻触碰,须状结构会微微收缩,还能吸附住水面的细小杂质。

    “陈阿姨,这是什么呀?”风澈指着那团须状植物,声音里满是好奇。

    陈研究员走过来,看到这植物时,愣了一下:“这是‘水须苔’,是雨雾星的原生苔藓,之前我们以为它会和雾稻抢养分,还想过清理掉,没想到它旁边的雾稻根系居然没烂。”

    风澈赶紧掏出画册,借着防水服的遮挡,飞快地勾勒出水须苔的样子——透明的须状结构像一团乱线,旁边画了几滴小水珠。他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水须苔,感觉它的须状结构滑滑的,还能吸附住指尖的水汽。“它好像在吸水里的东西!”他突然眼睛一亮,“王阿姨,你说水须苔能不能像海绵一样吸积水?说不定还能吃掉那些坏真菌!”

    王玲眼前一亮,立刻用镊子夹起一小团水须苔,放在检测仪下观察:“我看看它的结构。”屏幕上的画面放大后,大家都惊呆了——水须苔的须状结构上布满了微小的孔洞,像一个个迷你海绵,而且能分泌一种透明的黏液,黏液里含有抗菌成分,正好能抑制导致雾稻烂根的真菌。“太神奇了!它不仅能吸附积水,让土壤透气,分泌的黏液还能杀死真菌,简直是雾稻的‘根医生’!”

    “那我们就把水须苔种在雾稻旁边!”风澈兴奋地跳起来,差点踩进积水里,幸好周明及时扶住了他,“像在星环星种岩绒草,在极光星种极光苔一样,给雾稻的根建一个‘保护伞’!”

    陈研究员的眼睛瞬间亮了,她紧紧握住风澈的手:“这主意太妙了!水须苔长得快,只要把它的须状结构分成小段,撒在积水里,很快就能繁殖开来。”

    说干就干,周明立刻从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