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火山星纪事:热液喷口边的共生新章 (第2/3页)
炽光藻吸收辐射后会释放出一种氧化性物质,这种物质或许能分解硫化氢。他立刻翻到炽光藻的页面,指着标注“释放氧化性物质”的笔记说:“炽光藻!它释放的物质能氧化辐射,说不定也能氧化硫化氢,把它变成无害的硫酸盐!”
王玲立刻提取炽光藻释放的氧化性物质,进行分解测试。结果显示,这种物质能在高温下与硫化氢发生反应,将其转化为硫酸盐,转化率高达80%,但这种物质的半衰期只有30分钟,需要持续供应才能有效降低硫化氢浓度。
“我们可以在喷口周围铺设炽光藻藻床,让它持续释放氧化性物质!”周明提出建议,他立刻调配了一种能延长炽光藻活性的营养液,加入了裂石藤的多糖和沙棘麦的抗热成分,“再用裂石藤的藤蔓将藻床固定在喷口边缘,防止被热液冲毁!”
风澈和大家一起,将炽光藻藻床沿着喷口边缘铺设成一个圆形的“防护圈”。裂石藤的藤蔓像绳子一样将藻床紧紧固定在火山岩上,藻床在热液的烘烤下,发出的蓝光越来越亮,氧化性物质不断释放到空气中和土壤里。检测仪上显示,硫化氢浓度在半小时内就从1.0%降到了0.4%,吸金属菌的活性也逐渐恢复,微生物重新变得活跃起来。
就在大家以为危机即将缓解时,生态站的种子库警报突然响了起来。慕容冷越拿着地质扫描仪跑过来,脸色凝重:“热液喷口正在向种子库方向移动!预计4小时内会抵达种子库,种子库的地基是普通的耐高温混凝土,无法承受180℃的热液和高浓度的重金属,一旦被击中,储存的焰麦种子会全部报废!”
种子库是火山星生态站的核心,里面储存着今年收获的200公斤焰麦种子,还有从沼泽星、沙丘星带来的各种植物样本,一旦被毁,不仅火山星的焰麦种植会功亏一篑,后续的星际植物研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我们必须在喷口移动的轨迹上构建一道‘拦截墙’!”赵研究员当机立断,“用火山岩、耐高温金属板和植物共生系统构建一道三层防护墙:第一层用裂石藤的藤蔓和火山岩搭建框架,阻挡热液的冲击;第二层铺设炽光藻藻床,分解硫化氢;第三层埋入处理好的矿苔叶片,吸附重金属!”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慕容冷越带领助手们搬运厚重的火山岩和耐高温金属板,在喷口移动的轨迹上搭建起一道1.5米高的框架;周明和王玲则在框架内侧铺设炽光藻藻床,连接营养液输送管,确保炽光藻能持续释放氧化性物质;风澈和赵研究员则在框架外侧埋入大量处理好的矿苔叶片,形成一道宽2米的吸附带。
在搭建拦截墙的过程中,风澈发现裂石藤的藤蔓在热液的刺激下,生长速度变得异常快,几乎每小时都能长出10厘米,他们不得不频繁地修剪藤蔓,确保框架的结构稳定。同时,吸金属菌和矿苔的共生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以每小时15%的速度下降,硫化氢浓度也稳定在0.2%以下。
3小时后,拦截墙终于搭建完成。当热液喷口的前端抵达拦截墙时,剧烈的震动让整个种植区都在摇晃。滚烫的热液撞击在火山岩框架上,发出“轰隆”的巨响,火星四溅;炽光藻藻床发出的蓝光瞬间变得刺眼,氧化性物质与硫化氢激烈反应,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矿苔叶片中的吸金属菌则疯狂吸附着热液中的重金属,叶片很快就变成了灰黑色,但依然顽强地发挥着作用。
“种子库安全了!”4小时后,热液喷口的移动终于被拦截墙挡住,喷口的热液在拦截墙的阻挡下,开始向两侧的火山岩缝隙分流,检测仪上显示,拦截墙内侧的土壤温度已经降到了80℃,硫化氢浓度0.1%,重金属含量也降到了安全范围。
风澈瘫坐在地上,看着那道由火山岩、金属板和植物组成的拦截墙,心里充满了自豪。裂石藤的藤蔓像绿色的钢筋,将整个框架紧紧缠绕;炽光藻的蓝光像一道守护屏障,在阳光下闪烁;矿苔的叶片虽然已经发黑,却依然牢牢地固定在土壤里,完成着吸附重金属的使命。他掏出画册,飞快地画出这道拦截墙——用黑色的线条勾勒火山岩,蓝色的点代表炽光藻,绿色的小块代表矿苔,旁边标注“三层防护墙,热液喷口的拦路虎”。
但危机并没有完全结束。当天晚上,王玲发现种植区里的沙棘麦开始出现异常——叶片发黄,茎秆变软,检测后发现,沙棘麦的根系虽然没有被重金属灼伤,却因为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感染了一种名为“腐茎病”的真菌。
“腐茎病真菌在40℃以上、湿度30%以上的环境中会快速繁殖,通过茎秆的伤口侵入植物体内,导致植株腐烂死亡!”王玲拿着真菌样本,眉头拧成了疙瘩,“沙棘麦是焰麦的‘抑菌小卫士’,一旦它死亡,噬根菌会再次活跃,而且腐茎病还会传染给焰麦,后果不堪设想!”
风澈看着那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