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寒桑映霞染丝路 (第2/3页)
风温室”——外层用透明的羊肠膜覆盖采光,内层安装可调节的木质百叶窗,底部铺设桑枝炭加热层,通过风车带动空气流通,精准控制温湿度。
    “这样一来,即使在北欧的寒冬,也能培育出南洋的露桑苗。”小石头指着温室里长势喜人的桑苗,对欧洲学徒讲解道。来自威尼斯的少年卢奇奥听得入了迷,他拿出素描本快速勾勒温室结构,笔尖不停:“我要把这个设计带回欧洲,在威尼斯建立桑蚕培育基地,让蓝丝在亚平宁半岛生根发芽。”
    守苗爷爷则在传授嫁接技艺时,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学徒——来自美洲玛雅部落的少女伊莎贝拉。她带来了一种名为“木棉桑”的植物枝条,叶片肥厚,纤维坚韧,却无法直接嫁接在普通桑树上。“我们部落的木棉桑能抵抗干旱和虫害,若是能与贵联盟的桑苗结合,或许能在美洲的沙漠边缘种植。”伊莎贝拉用不太流利的西域话解释,手里紧紧攥着木棉桑枝条。
    守苗爷爷接过枝条仔细观察,发现木棉桑的木质部纹理与紫纹蜜桑差异极大,常规嫁接方法根本行不通。他带着小石头和伊莎贝拉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最终想到了“皮下接法”——用尖刀在紫纹蜜桑的树干上划开一道长切口,将削成楔形的木棉桑枝条嵌入皮下,再用浸过椰壳油的麻布紧紧缠绕,最后涂抹一层混合了桑枝炭和乳香胶的膏体。
    “这种接法能让两种桑枝的形成层充分接触,椰壳油保湿,桑枝炭杀菌,乳香胶则能促进愈合。”守苗爷爷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布满老茧的手指稳稳当当。半个月后,当木棉桑枝条抽出嫩绿的新叶,伊莎贝拉激动得热泪盈眶:“太神奇了!有了这种抗干旱的桑苗,我们部落就能种桑养蚕,再也不用受风沙之苦了。”
    风澈得知消息后,立刻决定支持伊莎贝拉在美洲建立桑蚕基地。他派了三位资深匠人随行,带上抗寒、抗潮、抗旱三类桑苗,以及改良后的缫丝机和染料配方。临行前,风澈将一幅蓝丝绣制的“丝路桑林图”送给伊莎贝拉:“这幅图上绣着乌蒙山的桑园、南洋的工坊、波斯的织机,带着它去美洲,让那里的人们知道,丝路的桑香能跨越山海。”
    伊莎贝拉接过绣品,郑重地贴在胸口:“我一定会让美洲的土地上长满桑苗,让蓝丝成为连接东西方与美洲的新纽带。”
    随着跨洲合作的不断深入,乌蒙山高山桑蚕联盟的名气越来越大,各地的奇珍异宝和独门技艺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印度匠人带来了“扎染”技艺,将蓝丝面料染出繁复的花纹;日本匠人献上了“和纸”制作工艺,用桑皮纤维造出轻薄坚韧的包装纸;拜占庭匠人则展示了“鎏金刺绣”技法,让蓝丝绣品更显华贵。
    陈老伯的包装工坊里,正忙着将这些技艺融合创新。他将印度扎染与南洋防潮包装结合,用扎染桑皮纸包裹面料,外层涂抹混合了乳香胶的松脂;把日本和纸与波斯织金锦拼接,做成高端面料的收纳盒,盒内铺着浸过香樟粉的羊毛毡;还用拜占庭鎏金刺绣装饰木箱表面,让包装本身也成为一件艺术品。
    “以前包装只讲实用,现在要兼顾美观和文化,”陈老伯拿着一个刚做好的收纳盒,对学徒们说,“你看这盒盖上的鎏金桑枝图案,既有拜占庭的华丽,又有我们桑蚕文化的底蕴,欧洲贵族收到货,定会连包装都舍不得丢。”
    这天午后,联盟的瞭望塔上突然升起了三盏红色信号灯——这是海上丝路商船紧急求救的信号。风澈立刻登上瞭望塔,用望远镜望去,只见远处的海面上,一艘挂着联盟旗帜的商船正冒着浓烟,周围几艘小船在游荡。“是运往欧洲的霞染蓝面料商船,好像遭遇了海盗!”瞭望手急促地报告。
    风澈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这艘商船上不仅有价值连城的面料,还有十多位随行的匠人学徒。他立刻召集联盟的护卫队,带着火器和弓箭登上快速战船,朝着求救信号的方向疾驰而去。经过三个时辰的航行,终于在黄昏时分追上了遇险商船。
    此时,商船的甲板上正展开激烈的搏斗。海盗们手持弯刀,疯狂地抢夺船舱里的货物,几位匠人学徒拿着缫丝用的竹刀顽强抵抗。风澈一声令下,护卫队的弓箭如雨般射出,火器发出轰鸣,海盗们没想到会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抗,顿时乱了阵脚。
    “保护面料!守住船舱!”阿琳也跟着登上了商船,她拿起一根桑木扁担,挡住了一名海盗的弯刀。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