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54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54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 (第1/3页)

    第一章 上海丝博:丝路汇东方

    上海国际丝绸博览会的展馆里,“全球桑蚕文化工坊”的展区前挤满了人。玻璃展柜里,“碧海桑丝”方巾在射灯下泛着海浪般的渐变蓝光,金色的海龟刺绣随着光线流转,仿佛在丝面上缓缓游动;旁边的展架上,“沙漠霞光披肩”与“草原云纹围巾”相映成趣,前者的驼色桑丝混着椰枣蜜染的金红,后者的青绿色丝线间织着蒙古包的剪影,每一件展品都标着“协作产地”——安第斯高原、非洲沙漠、蒙古草原、斐济海岛,像一张微型的全球丝路地图。

    “苏尔玛奶奶,这就是您在斐济培育的‘海岛混种苗’蚕丝做的方巾吗?”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女士指着“碧海桑丝”问道,她是法国高端丝绸品牌“丝路印记”的设计总监艾拉,手里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着丝线的纹理,“这种渐变蓝太独特了,是用什么植物染的?”

    苏尔玛笑着递过一本“海岛桑蚕图鉴”:“是用斐济的海娜花染的,染之前要先把桑丝用椰枣蜜熬的糖浆浸泡,这样颜色才能更持久。”她翻开图鉴,指着里面莱拉和孩子们采摘海娜花的照片,“这是斐济的桑蚕匠人莱拉教我们的方法,她的染坊就在太平洋海边,染液里都带着海风的气息。”

    艾拉看着照片,又摸了摸方巾的质感,当即决定签订长期合**议:“我们想把‘碧海桑丝’系列纳入明年的春夏新品,还要邀请莱拉女士来巴黎,和我们的设计团队一起开发‘海岛丝路’主题系列。另外,我希望在新品发布会上,播放你们修复斐济桑园的纪录片,让消费者知道,每一条方巾背后,都有一个跨越山海的协作故事。”

    卡米拉在一旁补充道:“我们还可以提供‘定制服务’,根据客户的需求,在方巾上绣上他们指定的文化图腾,比如把法国的薰衣草花纹和斐济的海龟图案结合,让不同文化在桑丝上相遇。”

    就在苏尔玛和艾拉签约时,展区入口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群穿着传统服饰的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一位戴着蒙古帽的老人,手里捧着一个用红绸包裹的盒子,正是蒙古草原桑蚕合作社的***爷爷。“苏尔玛,我们来晚了!”***爷爷笑着走近,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条用草原桑丝织成的“云纹哈达”,上面绣着蒙古包、羊群和桑苗,“这是我们草原匠人的一点心意,祝贺你们的展区这么受欢迎!”

    跟在***爷爷身后的,还有肯尼亚的奥莉娅、清迈的妮娜、海南的周明远,甚至还有太平洋岛国农业组织的泰勒和斐济的莱拉——他们都是收到苏尔玛的邀请,特意赶来参加上海国际丝绸博览会和“全球桑蚕文化论坛”的。

    “莱拉!你的桑园现在怎么样了?”苏尔玛握住莱拉的手,看到她晒黑的脸上带着健康的红晕,心里踏实了不少。

    莱拉兴奋地说:“‘海岛混种苗’长得特别好,上个月还结了第一批彩茧,有像海水一样的蓝茧,还有像珊瑚一样的粉茧!泰勒先生资助的‘海岛桑蚕文化工坊’也快建好了,等建好,我就可以教更多斐济人种桑养蚕、植物染了。”

    奥莉娅则拿出手机,展示肯尼亚沿海桑园的照片:“我们用椰子纤维铺地的方法,已经推广到了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的沿海桑园,那些之前被海水倒灌的桑园,现在都种上了‘海岛混种苗’,长势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

    妮娜也笑着说:“清迈的‘斜顶支架’技术,不仅帮斐济抗了台风,还被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学了去。上个月越南的匠人来清迈学习,回去后就给他们的桑园搭了支架,刚好躲过了雨季的暴雨。”

    周明远则带来了海南“海桑”与安第斯三系混种桑嫁接成功的好消息:“新培育的‘海陆双适应桑苗’,既能在海南的海边生长,又能在安第斯的高原存活,下个月我们就可以开始批量培育,推广到更多气候复杂的地区。”

    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桑蚕匠人聚在一起,分享着协作的成果,苏尔玛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第一次在安第斯工坊里,守苗爷爷说的那句话:“桑苗没有国界,桑蚕文化也没有国界。”现在,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从安第斯的高原到非洲的沙漠,从蒙古的草原到斐济的海岛,一条无形的桑蚕丝路,已经在全球织展开来。

    第二天的“全球桑蚕文化论坛”上,苏尔玛作为主旨发言人,站在巨大的LED屏幕前,身后播放着乔瓦尼拍摄的纪录片片段:安第斯工坊的老织机、非洲沙漠的桑苗、蒙古草原的蚕室、斐济海岛的染坊,还有各国匠人协作的场景——奥莉娅教莱拉用椰子纤维防盐,妮娜帮莱拉搭支架,守苗爷爷给海南的桑苗做组培,周明远教非洲匠人缫丝……

    “三十年前,我丈夫驾着船,带着桑苗种子穿越太平洋,他说,桑丝能连接不同的土地。”苏尔玛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现在,我们做到了。我们用桑苗跨越了沙漠与绿洲的界限,用桑丝连接了高原与海岛的距离,用协作打破了文化与地域的隔阂。未来,我们希望能建立‘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让每一片土地上的桑蚕匠人,都能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市场,让桑蚕文化成为促进全球文化交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论坛结束后,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桑蚕组织代表,在会场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