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丝路织星河:全球桑蚕共融图续 (第2/3页)
可以涵养水土,桑叶可以喂蚕,蚕砂可以做枕,蚕茧可以缫丝,桑果可以酿酒制酱,真正做到‘一株桑树,全身是宝’;它传递着和平包容的精神——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因为桑蚕而走到一起,相互学习,彼此尊重,共同创造。”
苏尔玛站起身,微微鞠躬:“今天,我们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是为了获得一份荣誉,而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桑蚕文化的价值,吸引更多人加入我们的协作网络,让这条‘丝路织星河’,在全球织出更多友谊的纽带,更多希望的光芒。我们承诺,将继续保护和传承桑蚕传统技艺,推动桑蚕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评审专家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一位来自日本的评审专家问道:“苏尔玛女士,‘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成员众多,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你们是如何协调不同国家匠人之间的利益和创意分歧的?”
苏尔玛回答:“我们的原则是‘尊重、平等、共赢’。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发言权,重大决策通过投票决定。在创意上,我们鼓励差异,因为差异本身就是文化的魅力。比如开发‘丝路共融’系列服装时,意大利的设计师想要用提花技术体现奢华感,而非洲的匠人则希望保留手工刺绣的质朴,我们最终的方案是将两者结合,既有提花的精致,又有刺绣的温度。在利益分配上,我们会根据每款产品中不同产地桑丝、不同匠人技艺的贡献度,制定公平的分成比例,确保每个人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
另一位来自巴西的评审专家问道:“你们如何确保‘全球混种桑苗’的推广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周明远站起身,接过话筒回答:“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推广‘全球混种桑苗’之前,我们会联合当地的农业部门和环保组织,对目标地区的土壤、气候、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培育的‘全球混种桑苗’,是在充分利用本土桑苗优良基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具有很强的本土化适应性,不会成为入侵物种。同时,我们还会指导当地匠人采用生态种植方法,比如用蚕砂做有机肥料,用植物提取物做天然杀虫剂,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卡米拉补充道:“我们还在‘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内部设立了‘生态保护基金’,资金来自部分产品的销售利润,用于支持各地桑园的生态修复和环保项目。比如在非洲沙漠地区,我们用这笔基金种植耐旱桑苗,防治土地沙漠化;在斐济海岛,我们用它来清理海滩上的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生态。”
评审专家们的提问一个接一个,苏尔玛、卡米拉、周明远都一一耐心作答。整个答辩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会议室里的气氛始终热烈而友好。
当天傍晚,评审结果正式公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安娜女士走上台,面带微笑地宣布:“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和投票,我们一致决定,将‘全球桑蚕文化协作网络’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会议室里瞬间沸腾了,苏尔玛和卡米拉紧紧拥抱在一起,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周明远拿出手机,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远在世界各地的协作伙伴。很快,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