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63大乾秋深:江南归雁伴君心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363大乾秋深:江南归雁伴君心 (第1/3页)

    长乐宫的铜铃在秋风里轻晃,叮当作响时,宫门外传来熟悉的马蹄声。风染霜正坐在窗边整理风澈的旧物——一本泛黄的《农桑辑要》,扉页上还留着少年时歪歪扭扭的批注,她指尖刚触到“桑苗喜温”四字,就听见宫人来报:“皇后娘娘,太子殿下从江南回来了!”

    她立刻起身,裙摆扫过铺在榻上的素色丝绸——那是风澈走前特意让绣娘给她做的,说江南潮湿,素绸透气。刚走到殿外,就看见玄色龙旗旁,一身青色锦袍的风澈翻身下马,肩上还沾着江南的水汽,鬓边别着一朵风干的蓝印花,是江南农户常戴的样式。

    “母后!”风澈的声音比去时更沉稳,却依旧带着见到亲人的雀跃,快步上前扶住她的胳膊。风染霜摸了摸他的手背,果然带着江南秋日的微凉,立刻拉着他往殿内走:“路上累了吧?御膳房温着你爱喝的莲子羹,还有你说的江南糖粥,快进去暖暖身子。”

    慕容冷越这时也从御书房过来了,玄色常服上还带着墨香,见风澈回来,原本紧绷的眉梢松了些,却还是板着脸问:“江南的事办得如何?桑苗推广有没有遇到阻碍?”

    风澈笑着躬身行礼,从袖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奏疏,封皮上沾着些许泥点——那是他在桑田考察时不小心蹭到的:“父皇放心,儿臣幸不辱命。江南三州的桑苗已全部补种完毕,新的养蚕法子也教会了农户,今年的秋茧产量,比去年预计的还要多四成。”他翻开奏疏,指着其中一页,“您看,这是苏州农户王阿公的收成记录,他家原本只有两亩桑田,用了御园的培育法子后,不仅扩种到五亩,还带动了村里十户人家一起种桑,如今家家户户都能靠蚕丝添些收入。”

    慕容冷越接过奏疏,指尖拂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有风澈的批注,也有农户的签名,甚至还有几个稚嫩的手印——风澈说过,那是王阿公的小孙子,非要跟着一起记录。“做得好。”他抬头看向风澈,眼底的赞许藏不住,“朕就知道,你去江南,定能把事办好。”

    风染霜这时端来一碗热莲子羹,递到风澈手里:“快趁热喝,你走时说江南的莲子不如宫里的糯,御膳房特意用了湘莲,你尝尝是不是你喜欢的味道。”风澈接过碗,小口喝着,莲子的甜糯在舌尖散开,和他在江南农户家喝的粗茶淡饭不同,却同样暖到心底。

    “母后,儿臣在江南带了些东西回来。”风澈放下碗,从随行的木箱里取出一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是几株带着根须的桑苗,叶片翠绿,比御园的桑苗更小巧,“这是江南农户培育的‘矮脚桑’,不用搭架子,适合北方的小院种植,儿臣想着,若是能在北方推广,寻常百姓家也能种桑养蚕,多些营生。”

    风染霜凑过去看,桑苗的根系很发达,上面还沾着江南的黑土:“这桑苗看着就精神,你路上是怎么护着的?没被冻着吧?”风澈笑着说:“儿臣用棉絮裹了三层,还特意让车夫走得慢些,每天都浇水,一点没受损。明日儿臣就把它种在御园的桑田里,试试能不能适应北方的气候。”

    慕容冷越这时开口:“明日朝会,你把这桑苗带去,让大臣们也看看。有些老臣总说推广农桑费钱费力,如今有了这‘矮脚桑’,百姓自家就能种,既不用朝廷拨款,还能增加赋税,看他们还有什么话说。”

    风澈点头:“儿臣也是这么想的。这次从江南回来,儿臣还带了王阿公做的蚕丝被,又轻又暖,儿臣想着,明年冬日,可以让工部照着这个样子,给边关的士兵做些蚕丝袄,比棉袄轻便,还更御寒。”他说着,又从木箱里取出一床叠得整齐的蚕丝被,白色的蚕丝像云朵一样柔软,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淡淡的光泽。

    风染霜伸手摸了摸,蚕丝细腻,比宫里的云锦还要柔:“王阿公的手艺真好,这被子盖着,定能暖到心里。”她忽然想起什么,对风澈道:“你在江南这些日子,有没有受委屈?听李总管说,你上个月淋雨生了病,现在身子好些了吗?”

    风澈愣了愣,随即笑着摇头:“母后放心,儿臣就是小风寒,喝了农户家的姜汤就好了。那几日江南下大雨,桑田快被淹了,儿臣和农户们一起挖水渠,不小心淋了雨,不过还好,桑田没受损,也算值得。”

    慕容冷越闻言,眉头又皱了起来:“下次遇到这种事,先顾着自己的身子,桑田没了可以再种,你若是出了差错,谁来担起农桑推广的担子?”话里带着责备,语气却满是关切。风澈知道父皇是担心自己,连忙应道:“儿臣知道了,下次定不会再这么莽撞。”

    晚饭时,长乐宫的桌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