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技术瓶颈 (第2/3页)
我们为了优化路径算法,在车库冻了整整一夜,最后不也成了吗?”
林溪抬头看他,灯光下,李默的头发里藏着几根银丝,是这段时间熬出来的。她突然想起创业初期,两人挤在不足十平米的车库里,用二手电脑写代码,饿了就吃泡面,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那时候再难,只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就觉得有希望。
“对了,”李默像是想起了什么,眼睛亮了亮,“我联系了陈工。就是上次快送科技偷我们初代代码时,帮我们作证的那个算法工程师。”
林溪愣住了:“陈工?他不是去国外做研究了吗?”
“上个月回来的,在中科院做人工智能项目。”李默拿出手机,调出聊天记录,“他说认识一位专家,是边缘计算领域的权威,明天就有空过来看看。”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溪就把办公室收拾干净了。她把代码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订成册,又反复检查了测试设备,确保万无一失。七点刚过,门铃响了。
门口站着两个人,陈工还是老样子,穿着冲锋衣,背着双肩包,身后跟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手里拎着一个旧帆布包,看起来像个退休教师,可眼神却异常锐利,扫过办公室里的机器人原型时,目光停留了许久。
“林总,这位是周明远教授。”陈工介绍道,“周教授在边缘计算领域做了三十年,当年的 5G边缘侧架构,就是他带队研发的。”
林溪连忙上前握手:“周教授,麻烦您了。”
周教授笑着摆手,声音洪亮:“别客气,陈工说你们的算法有意思,我倒要看看是什么难题难住了年轻人。”
走进技术部,林溪立刻打开电脑,调出环境识别模型的演示界面。屏幕上,机器人在模拟路况中行驶,遇到突发出现的障碍物,停顿了半秒才做出避让动作——就是这半秒,在现实中足以酿成事故。
“问题出在数据处理的位置。”林溪指着屏幕解释,“现有模型依赖云端算力,传感器收集到的图像、雷达数据要传到云端分析,再反馈指令,中间有延迟。如果把处理模块放在边缘侧,算力又不够支撑复杂的识别算法。”
周教授没说话,俯身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调出了模型的底层架构。他看得很仔细,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林溪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李默端来三杯热茶,悄悄放在桌上,没敢打扰。
过了足足半个小时,周教授直起身,推了推眼镜,突然笑了:“你的思路很对,只是少了个‘桥梁’。”
林溪一愣:“桥梁?”
“边缘计算模块。”周教授打开自己的帆布包,拿出一个巴掌大的黑色芯片,“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边缘侧处理器,能把云端的部分算力下沉,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再把关键信息上传云端更新模型。你试试把它嵌入算法架构里。”
林溪眼睛瞬间亮了。她立刻接过芯片,连接到测试设备上,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动。代码一行行滚动,屏幕上的机器人开始重新运行。这一次,当障碍物突然出现时,机器人几乎没有停顿,立刻做出了避让动作。
“成功了!”林溪激动地叫出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