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组织的认可 (第3/3页)
首届全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座谈会的开幕式暨颁奖仪式,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主持人宣布上午的议程结束,下午进行分论坛讨论。
会场内庄重严肃的气氛瞬间为之一变,仿佛冰块投入温水,迅速融化、沸腾起来。
座椅移动的声响、人们起身的动静、相互招呼的寒暄声交织在一起,会场迅速转变为一个巨大的交际场。
获奖的十位青年科技创业明星,自然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
尤其是王盛,他过于年轻的容貌和略显“跨界”的获奖理由,使得围拢过来的媒体记者和各路参会者格外众多。
“王盛同志,恭喜获奖!请问您此刻的心情如何?”
“王总,您的发言中提到电影工业的技术火种,这是否意味着盛影传媒未来会重点投入电影技术研发?”
“王盛先生,作为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您对同龄的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王总,请问盛影传媒的婚庆电影模式是否有向全国推广的计划?”
长枪短炮般的话筒几乎要戳到王盛脸上,问题一个接一个抛来。
闪光灯不时亮起,刺得他微微眯眼。
王盛脸上保持着得体的微笑。
他深知这种场合的重要性,每一句回答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不过王盛也没有被这阵势吓住,他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容不迫地作答。
“心情当然是激动和感恩。这个奖项是对我们团队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探索的肯定,更是对无数像我一样在市场化浪潮中摸索前行的青年的鼓励。”
“技术火种的说法是一种期望。盛影传媒目前的核心是生存和积累,但我们不会忘记北影厂的根。未来有条件时,支持国产电影技术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建议谈不上,分享一点体会,找准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的结合点,脚踏实地,同时眼光要放长远。”
“模式推广需要因地制宜,我们更希望能与各地的同行交流经验,共同把市场做大。”
他的回答既展现了谦虚,又透露出自信和格局,滴水不漏,让在场的记者们纷纷点头,笔下刷刷记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