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文艺少女高媛媛 (第2/3页)
手’活动的推广。这既是宣传需要,也是对你献歌义举的一种肯定和回馈。”副主席说着,示意旁边的宣传部负责人递过来一份简单的委托意向书。
王盛接过一看,委托费用一栏清晰地写着:人民币五十万元整。
五十万!
这在1996年无疑是一笔巨款。
拍摄一个学生合唱视频,成本可能连五万都用不了,这几乎可以说是青联变相对王盛一种奖励和支持,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
“感谢组织的信任!”王盛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表态:“我们盛影传媒一定全力以赴,抽调最精干的力量,高质量完成这个任务,绝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好!我们就知道王盛同志靠得住。”副主席满意地点点头:“具体的要求,宣传部的同志会和你详细对接。时间比较紧,希望在九月二十日前能看到成品。”
“没问题!我们尽快落实选拔和拍摄方案。”王盛信心满满地应承下来。
……
翌日,九月八日,星期日。
最新一期的《中国青年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赤子心声时代强音——评青年代表王盛创作歌曲》的专题文章。
文章高度赞扬了《中国人》这首歌曲,称其“旋律激昂磅礴,歌词饱含深情,唱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民族复兴的共同期盼和对港岛回归的真挚祝福”,认为这是“青年一代爱国情怀与艺术才华的完美结合”。
文章还特别提到,这首歌曲为两地文艺交流提供了优秀的载体,呼吁内地与港岛文艺界人士以此为契机,加强合作,共同为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增进同胞情谊贡献力量。
这篇文章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或发表评论文章,对《中国人》及其创作背景进行报道和评述。就连内地驻港的媒体机构,如《文汇报》、《大公报》等,也摘要刊发了相关消息,开始在港岛文艺界和民众中引发关注。
一场围绕着一首歌、一个主题的媒体造势,悄然拉开序幕。
……
这股由官方主导、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浪潮,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艺圈和京城的地域范围,悄然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九月九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