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红包发至小学徒 (第2/3页)
“盛影传媒的王总仁义啊!”
一个来自峨影厂的老灯光师傅捏着厚厚的红包,感慨地对同伴说:“这几个月在京城,吃住不愁,活儿干得痛快,钱也没少挣。临过年了,还有这么大一红包。我都想干脆留在北影厂算了。”
“谁说不是呢!”同伴附和道,“老家那边厂子半年没发全工资了。看看人家北影厂,再看看咱们……唉,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领到钱的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
有人盘算着给家里添置年货,有人商量着要不要留在京城过年——反正回去也是冷清,不如在京城逛逛庙会,还能省下来回路费。
兜里揣着这几个月挣的辛苦钱,外加这二百块意外之喜,不少人心里都踏实了许多,对未来的迷茫也被冲淡了些。
这笔横财,像一股暖流,驱散了岁末的严寒,也暂时熨帖了因业务淡季而产生的焦虑。
……
与厂区里的热闹相比,北影厂生活区的筒子楼,则弥漫着一种更为家常、却也暗含期待的节日氛围。
王盛家依然挤在那栋建于五六十年代的苏式筒子楼里,楼道里堆放着各家各户的杂物,墙壁因年久失修而显得有些斑驳。
王盛不是没能力给家里换套好房子,盛影传媒的利润足够在京城买下不错的商品房。
但王保国和张秀兰老两口不愿意搬,觉得这里邻里熟络,住着踏实。
更重要的是,王盛深知,在盛影传媒与北影厂深度绑定、带有浓厚集体企业色彩的当下,他这个“当家人”如果率先改善住房,搬离这片象征着与职工同甘共苦的生活区,难免会落下话柄,寒了人心。
既然父母乐意,那便继续住着,也是一种姿态。
下午四点多,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公共水房里,洗菜声、切肉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此起彼伏,混合着炒菜的香气,构成了筒子楼特有的年节交响曲。
张秀兰系着围裙,正在灶台前忙碌着。
李晓冉挽着袖子,在一旁认真地打着下手,剥蒜、洗菜、递调料,动作虽不算十分娴熟,但态度极其认真。
经过两个多月的“强制补习”,以及频繁来王家蹭饭,美其名曰“交流学习成果”,她和张秀兰已经混得很熟了,甚至跟着学了几手家常菜。
“晓冉,把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