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4:反响热烈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04:反响热烈 (第2/3页)

本的东西上——大众的接受度。

    在这个电视机刚刚普及到千家万户没几年的时代,绝大多数观众要的不是什么精妙的语言艺术和都市哲理,就是最简单、最直接、最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乐子。

    《家和万事兴》这种接地气、靠明星脸熟度、主打亲情牌和直观笑料的“电视电影”,精准地击中了这个最大公约数。

    而他冯晓刚和郑小龙坚守的所谓“京味幽默”,在这个庞大体量的观众群体面前,显得如此曲高和寡,甚至……有些不合时宜。

    电视里,《家和万事兴》片尾曲响起,是首旋律简单、歌词温馨的歌。

    冯晓刚“啪”地一下关掉了电视,屋内顿时陷入一片黑暗和寂静。

    只有烟头的红点在黑暗中一明一灭,像他此刻晦暗不明的心情。

    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圈内人都会清楚这场“贺岁之争”的结果。

    王盛用一种野蛮的方式,宣告了新势力的崛起,也无情地映照出了他们这个“老京圈”的“日渐式微”。

    ……

    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元旦节当天下午。

    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节日的气氛尚未完全散去。

    报亭前,最新一期的《京城晚报》刚刚上架,很快便被市民们争相购买。

    文化娱乐版面上,一篇标题颇为醒目的评论文章吸引了众多目光:

    《“电视电影”VS“续作情怀”:跨年夜荧屏对决,谁更得民心?》

    文章开头简要回顾了昨晚同时段播出的《家和万事兴》与《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的基本情况,点明前者以“全国首部贺岁电视电影”为卖点,覆盖全国数百家电视台;后者则依托经典IP和港星噱头,固守京城本土市场。

    文章认为《家和万事兴》提出的“电视电影”概念成功吸引了眼球,其制作精良度确实向电影靠拢。

    画面、音效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电视剧,展现了电影厂体系的技术优势。

    而《万事如意》则延续了《编辑部的故事》一贯的室内情景喜剧风格,制作上中规中矩,未能带来太多新意。

    笔者指出,《家和万事兴》的喜剧效果主要依赖于赵苯山、郭大等笑星的个人魅力和极具生活气息的表演,笑料通俗易懂,情感诉求直接强烈,尤其适合家庭集体观看。

    而《万事如意》的幽默则更偏向语言技巧和京城地域文化特色,需要一定的语境和理解门槛,“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