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5:上影厂:奔着我来的?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115:上影厂:奔着我来的? (第3/3页)

一位资历颇老、曾与北影厂在经典影片拍摄上有过合作的导演冷哼一声,用手指点了点报纸上的这句诗:“这‘吴’指的是谁?口气不小嘛!”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

    上影与北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并立的两座高峰,既有合作,也暗含竞争。

    计划经济时代,南北双雄在题材、风格、人才上各擅胜场。

    但随着市场经济浪潮袭来,两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却也因地域文化和行事风格的差异,在改革路径上渐行渐远。

    “老韩搞那个电视剧发行联盟,当初可是绕开了我们。”有人提起了旧事:“三十多家电影厂,偏偏没有我们上影,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这个‘联盟’,从一开始就没想把我们算进去。”

    “京圈嘛,向来如此。”有人带着几分地域性的不满说道:“总觉得自家是正统,喜欢关起门来搞事情。你看他们推的那个王盛,搞的都是北方的题材,赵本山、郭达……那股子北方喜剧的劲儿,在南方市场未必吃得开。”

    “未必!”先前那位老导演摇摇头,目光锐利:“别忘了,他们现在搞的是电视电影,是要通过电视台播出的。覆盖全国的网络一旦建成,内容上的地域壁垒会被大大削弱。如果他们真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类型化的内容,凭借数量优势,足以冲击全国市场。到那时,‘吞吴’恐怕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王盛此人,不可小觑。”

    一直沉默的厂长终于开口,他扶了扶眼镜:“年纪轻轻,能搅动如此风云,背后必有高人,或者……真有非凡之能。他搞的这套,看似杂乱,实则环环相扣:用婚庆录像等高利润业务积累资本和口碑,用电视电影规模化生产锻炼队伍、占领播出平台,再用VCD发行开辟第二战场。这是在构建一个闭环生态啊。”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我们上影厂,不能坐视不理。北方有北影厂的联盟,我们南方,尤其是长三角,难道就不能联合起来?

    我们在人才、技术、国际化视野上,未必输于他们。关键是,要找到我们自己的突破口,不能总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会议室的空气变得凝重起来。

    北影厂的强势复苏和“中国影都”的呼声,无疑给骄傲的上影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一场跨越长江的、关于中国电影未来格局的暗战,似乎已悄然拉开了序幕。

    而王盛那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言,在黄浦江畔听来,格外地刺耳,也格外地引人深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