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小太妹 (第1/3页)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便是一九九七年八月底。
燥热的京城夏日渐近尾声,初秋的凉意已在早晚时分悄然探头。
对于王盛和李晓冉而言,这个夏天收获的不仅是事业上的高歌猛进,还有一纸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京城电影学院管理系(王盛)和表演系(李晓冉)的入学通知,已于七月底随着全国高考分数的公布(7月24日出分)顺利送达他们手中。
九十年代中后期,正是国家高等教育并轨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关键时期。
所谓的“并轨制”(或称“双轨制”废除),简单而言,就是改变了之前国家计划招生(公费生)和调节计划招生(自费生、委培生)并行的模式,逐步实行所有学生都需要缴纳部分学费的制度。
虽然公费生与自费生的名义区别在快速淡化,但像北电这样的艺术院校,依然存在需要缴纳较高学费的“自费生”类别。
王盛和李晓冉便属于此类,学费对他们而言自然不是问题,这张文凭所代表的“科班出身”身份以及在体制内更好通行的“护身符”效用,才是王盛真正看重的。
开学前一周,王盛将手头积压的事务进行了集中处理。
电视电影业务在联盟的工业化流水线下稳步推进;《30天》的后期制作由霍健起盯着,已接近完成;“光线传媒”在王长钿和蔡怡浓的操持下,《快乐女声》的前期筹备和《京港爱情线》的剧组搭建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与湘省经视的合作也已步入正轨;动画车间也正在完善。
确认没有必须自己坐镇不可的要务后,王盛兑现了带李晓冉出去走走的承诺,目的地选在了刚刚回归不久的港岛。
名义上,此行是视察《京港爱情线》在港的堪景工作进展。
王盛对这部蔡怡浓带来的开山之作采取了完全放手的姿态,并未过多干涉。
抵达港岛后,蔡怡浓忙于协调场地、与本地合作方接洽,实在分身乏术,便安排了自己在原“中国电影公司”为数不多留下、且对港岛颇为熟悉的一名本地职员阿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