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票房去哪了 (第1/3页)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五日,星期五。
黄昏时分,冬日的寒意渐浓,但遍布京城及苏省七大城市的诸多电影院、影剧院、工人文化宫乃至条件好些的俱乐部放映厅门前,却早早汇聚起一股股温热的人流。
对于许多普通市民而言,在周末的夜晚看一场电影,尤其是近期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全国首部影院级贺岁电影”,无疑是颇具吸引力的消遣。
位于海定区新街口外大街的大华电影院,是京城老牌影院之一,拥有近1200个座位(楼上楼下合计)。
傍晚六点这一场,能容纳八百多人的主放映厅内,上座率赫然超过了九成五。
空气中弥漫着爆米花、瓜子儿、甚至还有卤煮的香气和人们呵出的白气,嘈杂的交谈声中充满了期待。
高媛媛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毛线帽和手套,全副武装地跟在父母和哥哥高勇身边。
她脸上红扑扑的,不知是冻的还是兴奋的。
旁边是同样包裹严实的范小胖和张伯芝。
高家父母本着照顾女儿同事的想法,顺路将两人从北影厂生活区接了过来。
范小胖叽叽喳喳,对什么都很好奇;张伯芝则略显安静,努力听着周围人快速的京片子,偶尔露出思索的表情。
她们的位置在中间偏后,视野极佳。
与此同时,在王府井地区的首都电影院(座位约900个),李秀秀买了一张票,独自走进了放映厅。
她比姐姐李兵兵晚到京城一步,自己租了个房子,正努力寻找着进入圈子的机会。
观看这部由王盛主导的电影,对她而言,带着一种复杂的、近乎“窥探敌情”的心态。
厅内同样是黑压压一片人头,笑声在影片尚未开始时就已零星响起。
京城作为首都和文化中心,市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且《30天》的宣传极为到位,周星星的号召力加上“贺岁”、“京港合作”等噱头,吸引了大量年轻情侣、学生、年轻职工以及部分文化圈人士。
粗略估算,京城当晚涉及《30天》黄金场次的主要影院,如大华、首都、青年宫、地质礼堂等十余家较大规模影院,总座位数约1.5万个,平均上座率超90%,加上其他区县放映单位的贡献,如1996年成立的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旗下部分放映单位,座位数相对较少,但数量多,总座位数估算约1万个,上座率约80%。
京城地区12月5日傍晚黄金场及后续场次(截至午夜),《30天》的首日总票房粗估可达40万元以上。
计算依据:核心影院1.5万座位* 90%上座率*平均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