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8:妙啊!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58:妙啊! (第1/3页)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的第二周,在《30天》引发的观影热潮与行业震动中缓缓流逝。

    首周末三天斩获550万票房的惊天数字,如同在平静多年的国产电影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国。

    尽管进入了工作日,但凭借前期积累的口碑和持续不断的媒体热度,上映《30天》的九大城市影院,上座率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

    各大影院经理们眼见观众热情未减,加之来自市级公司乃至北影厂联盟方面的隐隐压力,也不敢在票房统计上做得过于明目张胆,每日上报的票房收入都维持在一百万出头,数据平稳得让人挑不出太大毛病。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五。

    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史册的日子。

    经过严谨(至少表面上是)的统计核算,《30天》首周(12月5日至11日,共七天)票房数据正式对外公布:

    1001万元!

    “破千”这个门槛,在九十年代末的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尤其是对于一部完全依靠市场分账模式、仅在九个城市上映的国产喜剧片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数字。

    “全国首部分账制商业片首周票房破千万!”

    “《30天》开创国产电影市场新纪元!”

    “王盛模式初显威力,九城票房引爆全国期待!”

    类似的标题瞬间占据了全国各大媒体,尤其是《30天》上映城市报纸文化娱乐版的头条。

    就连《人民x报》也在文化版块发表了一篇短评,肯定了《30天》在探索电影市场化道路上的积极意义,强调“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理应获得市场的丰厚回报”。

    这股颂扬的声浪,如同战鼓,敲打在每一个关注此事的人心上。

    北影厂联盟内部欢欣鼓舞,韩三坪看着报告,对着办公室里的王盛和张和平等人难得地开怀大笑:“好啊!一千零一万!这是个吉兆!开门红!我看谁还敢说我们这条路走不通!”

    然而,盛赞之下,必然伴随着质疑与反扑。

    就在首周票房破千万消息传出后的第二天,十二月十三日,以魔都几家具有影响力的报纸、都市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