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家里进贼了! (第2/3页)
他甚至还采访了几个同车来的魔都观众,收获了一边倒的好评。
“灵光!绝对灵光!比在录像厅看盗版过瘾多了!”
“星星这次不一样,蛮感人的。”
“为啥阿拉魔都不放?搞不懂!”
“姑苏近呀,过来方便,就当周末短途游了。”
一种强烈的、想要“说真话”的冲动,在小林心中涌动。
回去的大巴上,他借着窗外飞逝的江南夜景,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
回到魔都,他熬了个夜,精心打磨出一篇长达三千字的观影手记兼评论。
他没有简单地复述剧情,而是从自己作为魔都影迷“远征”姑苏的独特视角切入,详细描述了“观影直通车”的便利、姑苏影院的热烈气氛、魔都观众群体的庞大与热情,以及影片本身带给他的惊喜和思考。
文章标题他斟酌了很久,最后定为:《〈30天〉观影手记:一场被行政壁垒阻隔的欢笑与泪水,我与数百魔都影迷的“姑苏突围”》。
文中,他极力赞美了《30天》的艺术成就和商业价值,称其为“国产电影市场化道路上一次漂亮的‘珍珠港式’袭击”,认为周星星的表演“在收敛中见功力,于平凡处显真情”,李晓冉“未来可期”。
他更花了大量篇幅描绘魔都观众“舍近求远”的热情,并将矛头直指本地的发行体制:
“当我们的邻居姑苏,已经能够通过灵活的市场手段,为市民乃至周边城市的影迷提供如此便捷、高品质的观影体验时,我们这座自诩为‘东方明珠’的国际大都市,却在为何时能上映一部市场反响如此热烈的优秀国产片而争论不休、踟蹰不前?
这究竟是审慎,还是保守?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还是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当数百名魔都年轻人,需要乘坐专门的‘观影巴士’远征他省才能一睹‘芳容’时,我们的电影发行者们,是否听到了市场发出的、清晰而尖锐的警报声?”
文章写完后,他怀着忐忑的心情交给了部门主任。
主任看完,沉默了片刻,拍板道:“发!明天就发!放在文化版头条!”
……
十二月二十四日,清晨。
最新一期的《沪上文化报》被报贩送往魔都的各个角落。
那篇标题醒目、视角独特的影评,如同在平静的池塘里投下了一块巨石。
起初是涟漪。
几个早起买菜的阿姨在报亭前议论:“喔哟,姑苏现在这么便当啊?看电影还有专车?”
然后是波浪。
上班的白领在地铁里、公交上,拿着报纸,被文章中描述的“魔都观影团”和影片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