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69:一定有黑幕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69:一定有黑幕 (第1/3页)

    一九九八年二月初的华夏大地,春节的余温尚未散尽,一股源自湘省卫视的娱乐热潮便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全国。

    从大年初一晚间开始登陆湘省卫视黄金档的《京港爱情线》,以其时尚的都市风情、细腻的情感刻画和京港两地文化碰撞的新鲜感,迅速抓住了年轻观众的眼球。

    此时的电视收视率统计,虽已引入了诸如“泱视-索福瑞”(CSM)等相对专业的调查机构进行抽样测量,但数据反馈远不如后世即时和透明。

    主流媒体和广告商更多地依赖这些调查机构发布的阶段性报告,结合电视台自身的接到的观众来信、热线电话数量以及社会讨论热度来进行综合判断。

    湘省卫视的宣传部门深谙此道,在《京港爱情线》播出三天后,便迫不及待地向媒体发布了“收视率节节攀升,连续三日位居全国同时段前列”的捷报,并引用“权威调查数据”称其收视份额在开播周内突破了12%,且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报纸上开始出现“《京港爱情线》引领都市言情新风尚”、“湘省卫视春节档异军突起”之类的报道。

    而与《京港爱情线》紧密衔接,在电视剧两集连播结束后于九点三十五分准时登场的《快乐女声》全国晋级赛,则完美地承接了前剧带来的观众流,尤其是大量被剧中港岛背景和现代爱情故事吸引的女性观众。

    当《京港爱情线》中那位独立、聪慧又带着些许港岛都市神秘感的女主角形象还在脑海中萦绕时,屏幕上紧接着出现《快乐女声》中那位拥有混血美貌、身世坎坷却坚韧不拔的港岛女孩张伯芝,一种奇妙的情感链接和形象投射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无数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看来,张伯芝仿佛就是从《京港爱情线》里走出来的、未经雕琢却更具真实感的女主角原型。

    她靓丽的外形符合人们对港岛时尚的想象,她那“为母则刚”(形容词)、渴望带领家庭逃离困境的故事,又赋予了这种美貌以内在的韧性和道德的光辉。

    在1998年初,港岛回归不到半年,内地大众对那片土地既感熟悉又觉神秘的背景下,张伯芝恰好成为了一个承载了美好想象与情感寄托的符号——她代表了人们对港岛女性独立、坚强、美丽又重情重义的最美好想象。

    这种情感的共鸣,迅速转化为了实际行动。

    《快乐女声》节目组开设的观众咨询热线,几乎从早到晚都处于占线状态。

    来自天南地北的电话涌入长沙的演播中心,接线员们听到的声音五花八门:有关心赛制询问如何支持选手的少女,有被张伯芝故事感动落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