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0:魔都电影人的好客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90:魔都电影人的好客 (第1/3页)

    一九九八年八月底的魔都,空气黏稠而湿热,黄浦江的风裹挟着江水特有的腥气与都市的喧嚣,吹拂着外滩沿岸熙攘的人群。

    与北方初秋已显的干爽不同,这里的夏天依旧顽固地盘踞着,展示着其最后的余威。

    《当幸福来敲门》剧组,在停滞两个月后,于八月初重新开机。

    在完成了所有计划在东北取景的、关于陈建国(葛尤饰)下岗初期困顿挣扎的戏份后,王盛带着整个剧组,南下抵达了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都市。

    魔都的戏份,是影片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陈建国在绝境中抓住股票经纪人这个新兴行业的救命稻草,通过无薪实习,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人生逆袭。

    剧组下榻在南京路附近一家老牌宾馆。

    初来乍到,面临的挑战不小。

    陌生的城市,迥异的气候,以及需要在短时间内协调的众多拍摄场地,都考验着制片部门的协调能力。

    然而,出乎王盛意料的是,拍摄的阻力比预想中要小得多。

    上影厂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配合与热情。

    不仅以极优惠的价格提供了符合时代气息的室内摄影棚,用于搭建证券公司营业部和拥挤的“救助站”等场景,并且更是派出了得力的人手,协助剧组与当地各部门沟通,协调外景拍摄,甚至连群演的组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份善意,来得有些微妙。

    《泰坦尼克号》的余威仍在华夏大地回荡,其创下的票房神话与引发的观影狂潮,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国产电影在工业水准、类型探索和市场运作上的巨大差距。

    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让所有电影人,包括曾经有些固步自封的上影厂,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与紧迫的危机感。

    或许正是这种“外患”当前的压力,使得内部的藩篱得以暂时松动。

    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朱泳德的个人态度。

    在一次由上影厂做东的接风宴上,朱泳德亲自到场。

    这位魔都电影电视公司的掌舵人,依旧保持着海派商人的精明与得体,但言语间对王盛的欣赏,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却流露得比以往更加明显。

    “王总,欢迎来到魔都。”朱泳德举杯,笑容温文尔雅:“《30天》一役,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后生可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