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5:折桂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195:折桂 (第3/3页)

    “什么?!真的?!太好了!!”

    韩三坪猛地从沙发上站起,声音陡然拔高,把旁边的韩佳女都吓了一跳。

    ……

    一些消息灵通的国内媒体,已经通过驻日记者或其他渠道,捕捉到了这一重磅新闻。

    十一月十日,星期二。

    《中国电影报》、《文艺报》等专业媒体率先发回简讯,以“快讯”形式报道了“中国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荣获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消息。

    到了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三,更多的全国性媒体加入了报道行列。

    《中国青年报》在文化版块刊发了特约记者张建伟从京城发回的深度报道,标题颇为煽情:《“山·人·狗”征服东京,中国电影静水深流》。

    文章详细回顾了《那山那人那狗》的创作历程,强调了其纯粹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并将此获奖誉为“中国文艺片在国际影坛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文中自然少不了对制片人王盛“独具慧眼”和“大力支持”的赞扬。

    《光明×报》则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从电影艺术与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肯定了《那山那人那狗》的成功,认为它“用最中国的影像,讲述了最人类的情感”,是“文化走出去”的典范案例。

    《京城晚报》、《羊城晚报》等都市报更是用上了大字标题:“东京折桂!《那山那人那狗》问鼎国际电影节!”“湘西山水登上世界舞台,北影厂霍健起导演扬威东京!”

    报道中还穿插了霍健起在颁奖典礼上激动拥抱王盛的照片,以及影片中湘西如诗如画的风景剧照。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纷纷播报了这条消息。

    “东京国际电影节”、“《那山那人那狗》”、“霍健起”、“王盛”这些关键词,在短短两三天内,通过电波和荧屏,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国内电影圈彻底震动。

    之前对王盛搞“电视电影联盟”、大搞商业运作颇有微词的一些老派电影人,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年轻人。

    他能运作《30天》那样的商业喜剧成功,也能扶持《那山那人那狗》这样的艺术片登顶国际奖项,这种跨越类型、兼顾商业与艺术的能力和眼光,让人惊叹,更让人心生忌惮。

    上影厂的朱泳德看到报纸后,沉默了许久,最终对身边的助手叹道:“韩三坪真是捡到宝了……不,是我们整个中国电影,都该庆幸有这么个‘搅局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