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7:轰炸东京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97:轰炸东京 (第1/3页)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星期五。

    日本,东京。

    深秋的寒意并未能阻挡影迷的热情,尤其是在涩谷、新宿、银座等核心商圈,悬挂着“松竹映画”标志的电影院前,关于《那山那人那狗》(日本译名:《山、人、犬、そして》)的大幅海报格外醒目。

    海报设计极具东方禅意:远山如黛,云雾缭绕,山间小路上,父亲与儿子的背影蹒跚而行,忠诚的中华田园犬紧随一旁。

    醒目的标题下方,是两行加粗的烫金日文:“第11回东京国际映画祭グランプリ受赏作!”(第十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获奖作品!)以及“中国が生んだ、心に染みる至高の人间讃歌”(中国诞生的,沁人心脾的至高人间赞歌)。

    与原本时间线上,这部影片在日本初期仅能在小范围艺术院线低调上映,依靠长时间的口碑积累才逐渐走红截然不同。

    此番,挟“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的煌煌威名,以及松竹映画投入的一千一百万美元巨资带来的期待与压力,发行方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极为大胆和强势的策略。

    大规模开画!

    松竹动用了旗下在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福冈等主要城市的超过一百五十块银幕,在开画首日即进行了密集排片。

    这在一向对华语电影,尤其是文艺片持谨慎态度的日本主流商业院线中,是极为罕见的大手笔。

    排片率在核心影院达到了日均五场以上,黄金时段(晚六点至九点)至少保证一场。

    宣传更是铺天盖地:除了常规的报纸、杂志广告,地铁车厢内的悬挂海报,电视上也开始出现由影片唯美画面剪辑而成的三十秒预告片,旁白用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强调着“电影节最高荣誉”和“感动全日本”的字眼。

    影评人也纷纷造势。

    曾在电影节上看过影片的几位知名影评人在报刊专栏和电视访谈中不吝赞美之词:

    “这是一部能让喧嚣都市瞬间安静下来的电影。”——《读卖新闻》资深影评人佐藤文夫。

    “父子间的沉默胜于千言万语,中国的山水美得令人心碎。”——《电影旬报》主编木村幸雄。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那山那人那狗》提醒我们回归情感的本源。”——知名文化评论家川村霞。

    ……

    上映首日,尽管是工作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