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当幸福来敲门》(下) (第1/3页)
马国庆坐在黑暗中,感觉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银幕上陈建国蹬着三轮车在雨夜里狂奔,只为追赶一个可能带来实习机会的证券公司经理,结果在泥泞中摔倒在地,丢失了一只廉价的塑料鞋,他挣扎着爬起来,赤着一只脚,一瘸一拐地继续追,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这一幕,让马国庆想起了自己刚来京城时,在工地受伤,没钱去医院,只能硬扛着的日子。
陈建国父子最后的栖身之所,是街道办设立的“下岗职工临时救助站”。
这里挤满了形形色色、和他一样被时代抛下的人。
绝望、麻木、争吵是这里的常态。
陈建国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他依旧保持着看书的习惯,在嘈杂的环境中,就着昏暗的灯光,啃着那本《英汉大词典》和手绘的股市笔记。
他帮救助站管理员修理坏掉的收音机、电风扇,换取一点点额外的食物或是一个相对安稳的床位。
这是他仅存的、属于技术工人的尊严和换取微薄资源的方式。
第三幕:转机(1997年秋)
转机终于出现。
陈建国凭借在救助站里依然坚持自学积累的金融知识,以及那股子不服输的韧劲,通过了一家证券公司的初试,获得了一个为期六个月、没有薪水的实习机会。
经理(由一位老戏骨客串)面无表情地告诉他:“二十个人,最后只留一个。”
没有薪水,意味着他必须白天在证券公司拼命表现,学习各种繁琐的业务,忍受同事若有若无的轻视和老客户的刁难;下午五点下班后,他必须立刻冲出去,蹬上他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穿梭拉活,赚取父子俩当晚的饭钱和第二天的基本开销;晚上,他还要赶在救助站关门之前回去,抢到一个能睡觉的床位。
影片用快速剪辑的蒙太奇,展现了陈建国如同陀螺般旋转的每一天:在证券公司穿着唯一一件不合身的旧西装,谦卑而努力;在街头蹬着三轮,汗流浃背地与同行抢客、躲避交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