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风波 (第1/3页)
七月的京城,热浪滚滚。
而电影圈内的暗流,比这暑气更加灼人。
全国首例票房瞒报案,经由《羊城日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等十余家颇具影响力的南方媒体持续报道和深挖,已然从一桩行业丑闻,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电影发行放映体系的信任危机。
随着细节的进一步披露,此案的被告方——苏省长江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苏省长江影业,来历颇为复杂。
它是在九十年代初“苏省突破”(即1993年广电部3号文后,制片厂可向市级发行放映单位直接供片)的背景下,由地方电影管理部门强力干预,联合省、市两级电影公司“捏合”而成的产物,初衷是为了应对市场新情况,减少发行环节,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制、发、放一条龙。
1996年11月,试图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中国电影公司甚至出资80万元参股,持股13.79%,意图形成战略合作。
然而,这种由行政力量强行“拉郎配”组建的“联营”模式,看似整合了资源,却并未触及根本的产权关系和经营机制。
省公司、各市公司依旧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同床异梦,“联”而不“合”,内耗严重,缺乏应对市场的真正活力与效率。
所谓的“一条龙”体系,在实践中往往变成了一地鸡毛。
此前,苏省所谓的“七路反王”能绕过省级体系,直接与北影厂联盟合作发行《30天》、《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联合京津打造“九地市场”,就是这种内部涣散、各自为政的明证。
而此次票房瞒报案中披露的受害者——羊城国际华侨投资公司及其出品的影片《下辈子还做母子》,影片本身质量尚可,却在长江影业混乱的发行和各自为政的放映体系中,票房被层层截留、瞒报,最终导致制片方血本无归,愤而提起诉讼。
各路反王的背影若隐若现。
这场官司,像一根导火索,引爆了积压已久的行业矛盾,也为一心推动“救市计划”的韩三坪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在总局的一间小会议室里,韩三坪面对着几位总局相关部门和电影行业协会的负责人,神情严肃,语气沉痛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长江影业这个案子,绝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