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投机客 (第1/3页)
八月的京城,如同一口煮沸的大锅,蒸腾着暑气、野心与躁动不安的希望。
希尔顿酒店套房里,高媛媛的困扰与甜蜜,是这口大锅里一滴微妙而私密的水珠,折射着个人情感与复杂现实的迷离光晕。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困扰与渴望,正在一间充斥着烟蒂与茶垢的办公室里发酵。
冯晓刚掐灭了手里的烟屁股,烟灰缸里已经堆起了一座小山。
他透过办公室窗户那层总是擦不干净的玻璃,望着楼下胡同里光着膀子下棋、摇着蒲扇乘凉的老少爷们,心里头却是一片拔凉。
三年了。
自打九六年那次试图“拔份儿”却撞得头破血流之后,他在电影圈里就成了个“晦气”的代名词。
王蒴那事儿的风波好不容易渐渐平息,但他冯晓刚的名字似乎也跟着一起被扫进了某个角落,蒙上了灰。
电影圈是混不下去了,至少短期内是甭想再有人找他拍上院线的片子了。
没办法,只能夹起尾巴,回到电视圈这片自留地里扑腾。
好在,老领导郑小龙还算念旧情,没把他彻底当破抹布给扔了。
这两三年,他跟着艺术中心,吭哧吭哧地拍了几部电视电影。
什么《情殇》、《临时家庭》,名字听着就一股子拧巴劲儿,但架不住题材贴近老百姓那点鸡毛蒜皮,成本又低,在各地电视台的“周末影院”里播得居然还不错,算是给艺术中心和他自己,都回了点血。
可这玩意儿,它不解渴啊!
电视电影,拍得再溜,在那帮“电影人”眼里,终究是矮了一头。
就像胡同口剃头师傅的手艺,伺候得再舒服,也比不上五星酒店里发型总监的剪刀有面儿。
他冯晓刚心里那团火,就没真正熄灭过。
他做梦都想再回到大银幕上,让灯光暗下,让公映许可证亮起,让成千上万的观众在电影院里,为他编织的悲欢离合或哭或笑。
那才是他想要的!
可机会在哪儿呢?
北影厂已经蜕变为中影集团,韩三坪和王盛搞得风生水起,势力越来越大,电视电影流水线开足马力,影院电影也是一部接一部,俨然成了气候。
那里早已没有他冯晓刚的位置。
艺术中心这边,郑小龙虽然收留了他,但重心显然只在电视剧和那些更“艺术”、更“高雅”的项目上,对他想拍影院商业片的那点念想,支持有限。
就在他觉得自己快要在这日复一日的电视电影拍摄中,把那点锐气和才气都磨平了的时候,一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