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嘚瑟的老韩 (第1/3页)
十月的京城,秋意已浓。
金黄的银杏叶点缀着大街小巷,天空高远澄澈,空气中弥漫着收获季节特有的清冽与充实。
《横空出世》的热度并未随着国庆黄金周的结束而消退,反而如同酝酿已久的美酒,香气愈发醇厚地扩散开来。
影院里的掌声与热议,逐渐蔓延到街头巷尾、办公室、校园课堂。
这部影片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磅礴精神,在‘饱和式宣传’的强有力推动下,精准地击中了时代脉搏,引发了一场远超电影本身的社会共鸣。
十月十一日,周一。
经过数天的最终统计与汇总,来自专资办和中影集团发行部门的权威数据,如同一声惊雷,正式在业内炸响:
“献礼巨制《横空出世》,在十月一日至七日的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票房(含各级单位、学校、军队系统组织的包场收入)累计达到约五千五百五十七万元!”
这个数字,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滔天巨浪。
五千五百五十七万!仅仅七天!
在1999年,这是一个足以让所有电影人瞠目结舌的成绩。
它不仅仅意味着《横空出世》成为了现象级的观影事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雄辩地证明了一件事:主旋律影片只要拍得真诚、拍得震撼、拍出水平,同样可以拥有无与伦比的商业号召力和市场吸引力,甚至远超许多商业类型片。
这彻底打破了以往一些人对主旋律影片“叫好不叫座”、“只能靠行政指令组织观看”的刻板印象。
几乎在同一时间,十月十二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文化版块,在显要位置刊登了王盛的第二篇关于《横空出世》的文章,这次是一篇更为私人化、情感也更丰沛的观后感,标题为《那份沉默的惊雷,终在我们心中回响》。
相较于上一篇影评的宏观与引导,这篇观后感笔触更为细腻。
王盛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在影院里受到的灵魂洗礼。
他写到那些无名英雄的选择与坚守,写到那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纯粹与伟大,写到影片如何让他重新审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
他写道:“走出影院,秋夜的风拂面,心中却燃着一团火。那团火,是前辈们用青春与生命点燃的。它告诉我们,个人的价值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坐标,告诉我们‘信仰’二字,并非虚言,它曾真实地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这部电影,是一面镜子,照见历史,也照见我们自身;它更是一颗种子,将‘惊雷’埋进我们心里,等待它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回响。”
王盛的文章,再次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和真诚的笔触,为《横空出世》的热度添上了一把至关重要的柴火。
他的观点被无数青年读者引用、讨论,进一步打破了影片在某些年轻群体中可能存在的观看壁垒,让“看《横空出世》”不仅仅是一种爱国表达,更成为一种有思考、有深度、彰显品味的文化消费行为。
随后几天,《人民x报》、《光明×报》、《文艺报》等众多权威官方纸媒,也纷纷刊发评论员文章或深度报道,不约而同地将《横空出世》的商业成功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