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亚洲初恋 (第1/3页)
就在王盛于国内同时操盘《我的野蛮女友》收尾与《潜伏》售出事宜的时候,隔海相望的日本,一场由他间接引发的文化涟漪,正迅速扩大为汹涌的浪潮。
2000年5月5日,日本,东京。
这一天是日本的儿童节,属于“黄金周”长假期内,正是娱乐消费的旺季。
位于东京繁华街区涩谷的一家松竹映画直营影院内,最大的放映厅座无虚席。
巨大的银幕上,正在播放的是经过精心日语配音、打上日文字幕的《初恋这件小事》。
灯光暗下,唯有银幕上的光影流转,映照着一张张聚精会神的日本观众的面庞。
随着剧情推进,平凡女孩“小水”(高媛媛饰)为了暗恋的学长“阿亮”(黄小明饰),一点点努力蜕变,从丑小鸭逐渐绽放光彩……影院里时而响起会心的轻笑,时而传来细微的啜泣声。
当影片最终,已成长为优秀设计师的小水与阿亮在多年后重逢,彼此释然,擦肩而过,主题曲的旋律悠然响起时,现场许多年轻观众,尤其是女性,眼中都闪烁着感动的泪光。
字幕亮起,灯光复明,短暂的寂静后,是热烈的、持续的掌声。
……
相较于韩国电影市场在亚洲金融风暴后逐步开放,且本土保护意识一度较强,中国电影进入日本市场,在2000年这个时间点,确实拥有一些“先天优势”。
首先,是历史渊源与市场惯性。日本一直有引进海外电影的传统,且对于亚洲范围内的优秀作品,只要符合市场预期,引进流程相对成熟。
松竹、东宝、东映这三大老牌电影公司都拥有完善的海外影片甄选、引进、发行体系。
尤其是松竹映画,此前成功运作《那山那人那狗》的经验,为其积累了操作中国艺术电影乃至商业片的渠道和信誉。
引进一部已在邻国韩国被市场验证过的青春爱情片,对松竹而言,是水到渠成的商业决策,无需像在韩国那样需要郑泰元这类“冒险家”去奋力破冰。
其次,是文化接受度的微妙差异。
尽管同属东亚文化圈,但日本社会对于“纯爱”(纯爱)题材有着近乎执着的偏爱,形成了稳定的类型片市场。
从早期《伊豆的舞女》到后来的《情书》、《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纯净、略带感伤、强调成长与遗憾的青春爱情故事,极易引发日本观众的共鸣。
《初恋这件小事》的核心气质,恰恰精准地嵌入了这一审美传统,其“暗恋”与“蜕变”的主题,几乎是“纯爱”题材的经典范本。
这与在韩国需要借助顶级歌手主题曲破圈、强调“逆袭”爽感略有不同,在日本,它的“纯爱”属性本身就是最醒目的标签。
再者,是关键人物的前期铺垫。黄小明凭借《那山那人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