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地质异常  永恒之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7章:地质异常 (第2/3页)

力异常图。长时间的精力集中和与网络若即若离的连接感让他有些疲惫。就在他试图揉捏酸胀的眉心时,一阵强烈的眩晕毫无征兆地袭来。这不是生理上的缺氧,而是一种感知的突然切换。手中的平板电脑从指间滑落,他仿佛被抛入了一个非视觉的维度。

    影像在他脑海中闪现——这一次,并非来自水晶网络主动传递的信息洪流,而是更原始、更粗粝的感觉。他“感觉”到自己正在向下沉陷,穿过层层岩壳,温度在升高,压力在增大。然后,“看到”了地底深处,一个巨大的、难以想象的空腔,远比他们发现的那个作为“世界之轴”的山洞要庞大无数倍。那空腔并非死寂,其中充满了脉动的、温暖的能量流,以及无数复杂到极致的水晶结构,它们如同森林般生长,又如同某种巨大生物的神经网络般闪烁着信号。一种低沉的、有节奏的轰鸣构成了这个地下世界的背景音,那是地球的心跳。

    “地下…城市…”他喘着气说道,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已滑坐到地毯上,额头上布满冷汗。帐篷的帘布被掀开,团队成员们显然听到了他刚才不自觉发出的惊呼,都关切地看着他。“下面有一个完整的…我不知道是什么。但它是巨大的,而且…它是活的!我能感觉到它的…呼吸。”

    瓦西里娃立刻冲到主控电脑前,双手在键盘上飞快操作:“他可能是对的!我们之前一直聚焦在浅层结构…看这个,刚刚处理完的、结合了所有被动传感器数据的深部地震断层扫描图像!”她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屏幕上,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三维结构图缓缓旋转。在地下约一英里(约1.6公里)的深度,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空腔系统,由无数条粗细不一的隧道和大小不等的洞窟组成,它们以一种精确的、分形几何般的模式排列、连接,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而最令人震惊的,是位于网络中央的那个结构——一个接近完美的球形空腔,直径初步估算超过一英里,其内壁并非粗糙的岩石,而似乎覆盖着,或者说,生长着某种自发光的、不断变化的晶体结构,像是一个地下的微型太阳,或者说,一个跳动的心脏。

    “上帝啊,”皮拉尔惊异地看着那宏伟的地下结构,低声说道,“这规模…这复杂度…吉萨金字塔群下面的空腔、南极冰盖下的遗迹、甚至我们之前发现的任何节点,跟这个相比,都像是村舍之于大教堂。这简直是…一座地下的大教堂,不,是一座都城!”

    多吉老人静静地走到屏幕前,仰头看着那旋转的地下奇观,脸上混合着不安和一种古老的预言被证实的凝重。“香巴拉,”他喃喃自语,然后转向团队成员,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解释,“传说中,在雪山之下,有智慧的圣人居住的地下王国。他们守护着世界的秘密和平衡。我们一直以为…这只是祖先留下的故事,是心灵的寓言。”

    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陷入了沸腾的工作状态。他们几乎不眠不休,调用所有可用的计算资源和分析技术,试图理解这个庞大地下网络的每一个细节。随着更精细的数据不断被解读,他们开始清晰地看到,这个位于西藏的地下网络,与全球其他能量节点之间,存在着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对应关系。

    “看这个,”马克西姆兴奋地指着一幅能量流矢量图,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示着能量的汇聚与发散,“这个地下网络不仅是西藏地区的能量汇聚中心。根据我们建立的模型,它似乎是整个行星能量系统的控制中枢、总调度站!看,每一个主要节点——吉萨、南极、马丘比丘、巨石阵、复活节岛,甚至一些我们之前尚未确认的潜在节点——都精确地对应这个中央网络中的特定次级空腔或能量通道。能量从这里流出,如同血液从心脏泵出,沿着动脉流向全身,最终又回流至此。这是一个…活生生的、行星级别的循环系统!”

    叶舟凝视着那幅涵盖了整个地球的能量网络图,心中豁然开朗:“所以‘世界之轴’不仅仅是比喻。它是字面意义上的轴心,是整个网络旋转、运作的核心。我们之前发现的,只是它露出地表的一个‘端口’。”

    但最令人不安,也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来自于对中央球形空腔内部结构的更详细分析。当团队改进了数据处理算法,试图穿透那发光内壁的干扰,窥探空腔更深层的秘密时,他们发现空腔内部那些巨大的晶体结构,并非静止不动的。

    “这些结构…它们在变化,”瓦西里娃对比着相隔三天的深层扫描数据合成图,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异,“看这里——这个巨大的、树冠状的水晶集群,它的位置…移动了!根据参照物计算,它在七十二小时内水平移动了至少十米。而且,注意它的分支形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像是…生长,或者重新排列。”

    艾莉丝的表情变得异常严肃,她调出了连续监测的环境数据:“这意味着下面的东西不仅是古老的,而且是活性的,动态的。它在响应什么…也许是地球的潮汐力?地核的波动?或者…是我们在这里的活动?”

    这个发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紧迫感和一丝寒意。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古老的、静止的遗迹,而是一个活着的、可能拥有意识和目的的巨大系统。

    团队经过激烈的讨论,决定尝试与这个活性的地下网络建立更直接的连接,但必须是在绝对尊重和最小干预的前提下。他们不会使用任何可能被系统视为“攻击”或“噪音”的主动扫描技术,而是希望通过叶舟作为桥梁的能力,以及整个团队经过“世界之轴”洗礼后增强的集体意识共振,来进行一次小心翼翼的“叩门”。

    这个过程紧张而缓慢,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多吉老人的指导下,团队选择了一个据说是能量汇聚最温和的地点,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准备仪式。这些仪式并非宗教迷信,在多吉的解释下,是一种帮助参与者调整自身生物场,与土地能量更深层协调的方法。他们焚香(使用当地特有的植物),默诵古老的音节(多吉说这是与土地沟通的“基础频率”的谐音),并进行长时间的集体冥想,试图将他们的意识频率调整到与地下网络脉动相和谐的波段。

    随着准备的深入,团队成员们开始能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脚下那片巨大地下网络的“存在感”。那不再仅仅是屏幕上的数据,而是一种可感知的、温暖而浩瀚的能量场,如同沉睡的巨兽的呼吸,缓慢、有力,充满了古老的智慧。皮拉尔形容那感觉像是“站在一个活着的星球的血脉上”,连一向最唯物论的瓦西里娃也承认,她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宏伟的秩序感”。

    第七天,当高原的夕阳将雪山染成瑰丽的玫瑰金色时,团队在选定的地点围坐成圈,进入了深度的集体冥想状态。叶舟作为引导者,将自己的意识如同触须般缓缓向下延伸,试图去“触摸”那个发光的地下城市。他发送的不是问题,不是索取信息的请求,而是一种简单的、带着敬畏的问候,一种“我们在这里,我们试图理解”的意念。

    起初,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有风的低语和彼此的心跳声。然后,渐渐地,一种微妙的变化开始发生。他们脚下的地面,那片坚实的、覆盖着苔藓和碎石的土壤,开始变得…朦胧。不是视觉上的模糊,而是物质性的改变。岩石和土壤仿佛逐渐失去了其不透明的性质,变得像磨砂玻璃,然后进一步澄清,最终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半透明的状态,仿佛他们正坐在一块巨大无比的水晶之上。

    透过这变得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