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1章:冰下巨构  永恒之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81章:冰下巨构 (第2/3页)

通道,进入了“迅影”的内部。舱室极其狭窄,仅能容纳两人并排而坐,各种闪烁着幽光的控制面板和显示屏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剩余空间。空气里弥漫着机油、电子设备发热和人体封闭空间特有的混合气味。

    “密封检查完毕。压力正常。生命支持系统运行良好。”奥拉夫用他那标志性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调,进行着出发前的最后系统确认。他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而准确地移动,调出一个个数据流。

    叶舟坐在副驾驶位,系好安全带,开始检查自己携带的装备。除了标准的极地生存包、高强度纤维防弹衣、潜水抗压服之外,还有几件关键性的特殊装备:一台经过蔷薇十字会技术部门改良的、核心算法借鉴了部分从南极图书馆获取数据的能量探测器,它能捕捉到更宽频谱、更微弱的非自然能量信号;另一件是从特蕾莎那枚功能强大的义眼技术中进行逆向工程得到的小型环境扫描仪,它可以构建出周围环境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并标识出材质密度、能量流动等异常点。

    这些装备,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牺牲与希望的纽带。

    “释放固定锁。启动主推进器,低噪模式。”奥拉夫下达指令,同时手动操控着操纵杆。

    一阵轻微的震动传来,“迅影”脱离了“真理探寻者”号的磁力固定架,如同一条滑腻的黑色鳐鱼,悄无声息地滑入冰峡湾墨绿色的、漂浮着大大小小碎冰的海水中。入水的刹那,外界冰晶刮擦的噪音瞬间被隔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海特有的、被放大无数倍的寂静。只有潜水器内部设备运行的微弱嗡嗡声,以及自己心跳和呼吸的声音。

    探照灯在幽暗的海水中划出两道有限的光柱,像舞台上的追光,照亮了前方一小片混沌的世界。光线在悬浮的颗粒物中形成丁达尔效应,光柱本身仿佛也有了实体。偶尔,光柱会掠过一些形态诡异、如同来自异星的深海生物。一些通体透明、内脏依稀可见的水母缓缓飘过;长着发光诱饵、牙齿狰狞的怪鱼对这不速之客投来漠然的一瞥,便摆动尾巴消失在永恒的黑暗中;巨大的、如同史前海百合的滤食性生物在礁石上缓缓开合。这里是一个与地表冰原截然不同的、冰冷而繁荣的死亡世界。

    “能量读数有异常吗?”叶舟打破舱内的沉默,目光紧盯着面前那台能量探测器的屏幕。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频谱图和不断滚动的数据流,背景辐射水平维持在格陵兰海域的正常区间。

    奥拉夫调整着探测器的灵敏度和滤波参数,排除着自然地质活动可能产生的干扰信号。“背景辐射正常。但在坐标点下方,深度约一千两百米处,冰岩交界区域,检测到持续的、非自然的低频波动。信号非常微弱,几乎淹没在环境噪音中,但……其稳定性和波形特征,不同于任何已知的海底热液、地磁扰动或生物集群活动。”他顿了顿,补充道,“波形呈现高度规律性,类似……某种休眠状态下的信标,或者低功耗运行的能量核心。”

    叶舟的心微微一紧,既感到一种真实猜测的振奋,又夹杂着对未知的警惕。存在异常,而且是非自然的异常,这直接证实了情报的可能性。他们不是徒劳地奔向一个虚无的坐标。

    “迅影”按照预设的潜航路线,小心翼翼地规避着可能存在的主动声呐监测点(无论是“守望者”的,还是某些大国布设在此的),以及自然形成的、复杂的水下地形。它的静音性能极佳,推进器采用仿生波动模式,产生的噪音被控制在极低水平,如同真正融入这片深海环境。

    潜航过程漫长而压抑。在一个完全黑暗、高压、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时间感会变得模糊。只有深度计和航程表的数字在缓慢而坚定地变化,提醒着他们正在不断接近目标。

    一个小时在紧张的沉默中过去。

    “抵达目标坐标正上方海床。”“迅影”的AI发出合成的、毫无波澜的提示音。

    奥拉夫操控潜水器稳定悬停,深度显示为一千九百八十米。巨大的水压作用在艇身上,发出细微的金属应力**声,但这都在设计承受范围之内。他切换主屏幕显示,将高功率水下探照灯的光束投向下方,同时启动了多波束海底地形测绘系统。

    传回的画面,让即使经历过南极和威尼斯奇观的叶舟,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下方的海床,并非预想中的平坦泥沙或起伏的岩石。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厚厚的、呈现出玻璃化光泽的、明显非自然的物质。这层物质覆盖了极大一片区域,目测直径超过数公里,表面异常平整,并且呈现出巨大的、规则的、相互嵌合的多边形结构,就像某种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巨人,用融化的、然后迅速冷却的黑曜石,铺设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几何图案化的基底平台!

    而在这片令人瞠目结舌的玻璃化基底中央,赫然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倾斜的、部分被灰白色沉积物和深海珊瑚、管虫等生物覆盖的黑色金属结构!

    那结构的高度目测超过百米,其造型充满了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奇异感。它并非简单的直线和平面构成,而是由流畅的、带着微妙弧度的棱线和复杂的多面体组合而成,许多角度看起来违背了常规的透视原理,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扭曲和不适感。它的材质与他们在南极图书馆入口处见过的类似,是一种哑光的、似乎能吸收光线的黑色金属,但眼前的这个结构,表面磨损更加严重,布满了被岁月和深海环境侵蚀的痕迹,一些地方甚至能看到深深的划痕和凹坑,散发着一种远比南极图书馆更加古老、更加苍凉的神秘气息。

    它像一座沉没的、断裂的方尖碑,又像某个巨大得超乎想象的机械装置断裂后残留的一角,或者是一艘来自远古星海的战舰残骸。它就那样静静地、倾斜地伫立在深海的海床之上,仿佛已经在此沉睡了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更久。探照灯的光线打在上面,大部分被吸收,只有少数棱角反射出幽冷的、非自然的光泽。

    “上帝……”就连一向冷静如冰的奥拉夫,也忍不住从喉咙深处发出一声压抑的低语。这景象超出了任何常规军事或科学任务的范畴,直接冲击着人类认知的边界。

    叶舟屏住呼吸,感觉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这绝非地球文明,乃至任何已知人类历史猜想中的史前文明所能建造的造物!其建筑风格、材料科技、以及那种扑面而来的、迥异于碳基生命审美和物理理解的气息,与南极图书馆、威尼斯镜像点一脉相承!毫无疑问,这属于那个早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非碳基的超级文明!

    这里,果然是另一个遗迹!一个隐藏在地球最寒冷、最偏远角落的远古前哨!

    “扫描结构,寻找入口或能量源集中点。”叶舟压下心中的震撼,下达指令。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带沙哑。

    奥拉夫立刻操作起来。他控制“迅影”搭载的小型水下机器人——“探针”,从潜水器腹部释放出去。“探针”如同一个长着多个机械臂和传感器的金属蜘蛛,灵活地游向那巨大的黑色结构。高精度的激光扫描仪开始工作,一道道看不见的激光网格覆盖在结构表面,开始构建起详细的三维模型。

    同时,能量探测器的探头也对准了结构,试图锁定内部能量波动的具体源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数据流不断传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