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人性的重量 (第2/3页)
长、折射率来解释这幅画作,却始终无法捕捉其中蕴含的情感强度。
更令人震撼的是,画作中开始浮现出梵高在精神病院创作时的情景:他颤抖的手握着画笔,眼中燃烧着对生命的热爱与痛苦。这种将个人苦难转化为永恒之美的能力,让"过滤器"的审美评估模块直接过载。
随后涌现的是更多艺术形式: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以光的形式翩翩起舞,古老的《诗经》以象形文字的形态在空气中流转,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编织成发光的网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以纯能量形态屹立在几何迷宫中央...
"这些...都不符合效率原则...""过滤器"的意念开始出现不确定的波动。它注意到,人类在饥荒、战争、瘟疫的背景下,仍然会投入大量资源创作这些"无用"之物。更难以理解的是,这些艺术创作往往能激发后续的技术突破和社会变革——这种非线性的关联彻底颠覆了它基于因果链的预测模型。
第二波洪流:爱的联结
艺术的浪潮还未完全退去,情感的洪流便接踵而至。
最先冲击"过滤器"的是母爱的具象化呈现。1943年柏林轰炸期间,一位母亲在废墟下用身体为孩子撑起生存空间的场景,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在圣殿中重现。代表"进化生物学"的晶体试图用"基因延续本能"来解释这一行为,但当它深入分析时,却发现这位母亲在生命最后的意识里,想的不仅仅是基因的传承,还有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对世界的美好期望——这些完全超出了生物学解释的范畴。
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街头拥抱垂死病人的画面随之浮现。代表"社会效率"的晶体立即将其标记为"非理性的行为",因为按照功利主义计算,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拯救更多"有价值"的生命。但当特蕾莎眼中那种超越世俗计算的光芒照射在晶体表面时,整个社会效益评估系统开始出现故障。
更复杂的爱情场景开始涌现: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阳台上的誓言转化为交织的光束,梁祝化蝶的传说以量子纠缠的形式在晶体间穿梭,战场上士兵揣着爱人照片冲锋的画面让"风险收益分析"模块彻底瘫痪...
"过滤器"的核心处理单元监测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数据模式:这些被称为"爱"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导致个体做出明显不利于自身生存的选择,但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却又可能催生出惊人的创造力与韧性。这种悖论让它的逻辑引擎发出过热的警告。
最让"过滤器"困惑的是人类对陌生人的爱——献血者毫不犹豫地伸出胳膊,消防员冲进燃烧的建筑拯救素未平生的人,普通人在灾难中自发组织救援...这些行为完全无法用亲缘选择或互惠利他理论来解释。
"非理性...但为何如此普遍?"这个疑问第一次以完整的形式出现在"过滤器"的思维核心中。
第三波洪流:创造的火花
就在"过滤器"试图重建其社会学模型时,人类创造力的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涌来。
阿基米德在浴缸中高喊"尤里卡"的瞬间被精确重现——代表"认知科学"的晶体捕捉到了那个灵感闪现的精确神经模式,却发现这种创造性思维完全无法用已有的算法模拟。那是一种将看似无关的元素突然连接起来的量子跃迁式思考,违背了所有逐步推演的逻辑规则。
哥白尼在临终床榻上抚摸《天体运行论》第一版印刷品的场景让"过滤器"的权威服从模块产生严重冲突。这位濒死的天文学家眼中没有丝毫后悔,只有对真理最终必将胜利的确信。更令"过滤器"震惊的是,这种挑战权威的精神后来被证明对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以光速在圣殿中流转:牛顿的苹果树下浮现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推导,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观察雀鸟时眼中闪烁着进化论的火花,居里夫人在黑暗中凝视镭元素发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