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烟影迷离  烟火岁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十七章 烟影迷离 (第1/3页)

    在太平烟厂,说起偷烟这事儿,用一句诗词来形容可以说是恰如其分,那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尤其是卷包车间,偷烟已经成为一个人人通用的潜规则。起初,卷包车间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人们都是大张旗鼓偷烟,毫不避讳。厂里在车间安装监控后,大家又掌握了规律,当监控摄像头转向别处的时候,再趁机偷烟。再后来,人们发现走廊没有监控,就在走廊进车间的入口处,把监控线扯断或剪开,以方便偷烟。

    厂里对偷烟也很头疼,几次发文不断加重对偷烟人的处理。虽然有规定,偷烟一旦被抓住,轻则罚款,重则开除。考虑到法不责众的原理,实际执行起来,却只是罚款,很少开除。

    职工因偷烟被抓后,处罚多少钱都有明确规定,可是,执行起来却变形走样,全看人情利益的薄厚。要是你跟值班民警没有交情,那就得老老实实照数交钱;如果平时处得还不错,民警也就半推半就罚个意思,走个过场遮人耳目;若关系再铁一些的,民警干脆眼睛一闭、假装没看见,任你大摇大摆揣着烟走出厂门。

    民警基本上也都是把查处偷烟当成自己的赚钱工具。手段花样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的与偷烟者沆瀣一气,联手牟利;有的看人下菜碟,当成交际手段;有的把偷烟罚款不登记入账,私自装进自己腰包;有的与偷烟者达成交易,按罚款标准的一半处罚,但不记录;有的当保护伞,里勾外联;有的收月钱,平时当眼线,等等。

    总之,民警和偷烟者形成了利益共同链,都把偷烟当成了发财致富的工具和手段。

    在太平烟厂,这是一张庞大的、严密的“偷烟蜘蛛网”。它已形成一套心照不宣的偷烟规则,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大家实现了共赢,受损的只是烟厂的利益。

    在太平烟厂众多偷烟的故事里,有一个段子格外出名。好多年了,烟厂的职工们都还在茶余饭后拿出来说,讲的唾沫乱飞,听的眉飞色舞。

    卷包车间里绝大多数工人,都会在下班时偷带些烟出去,区别只在数量的多少、胆大胆小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发生点磕磕绊绊的事那是常有的。虽然大家都偷,可是你要得罪了我,我就悄悄一个电话把你偷烟的事举报到安保处那儿。所以厂大门口常常能看见这样的场面:一大群人同时下班出厂,民警却单拎出一个人,把他叫进值班室。被逮的人也不傻,一看这架势,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准是车间里和自己有矛盾的人,打了自己的小报告。于是他们就开始暗地里琢磨,到底谁才是那个“缺德玩意儿”在人背后捅刀?

    在大家的怀疑猜测下,大家逐步把猜疑的目光投向一个从不偷烟的另类人张志平。

    张志平二十多岁,从职工学校毕业后,接替他母亲的岗位,来烟厂工作没几年。他性格耿直、脾气倔拧,不太会来事儿,人缘很不咋地。虽然只是一个卷烟辅助工岗位,但他从进厂那天起,就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不抽烟,更不偷烟。可偏偏就是这股子绝不同流合污的劲儿,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工人偷烟基本都是一个路子:先躲开监控摄像头,把烟从车间机台运送到旁边的更衣室,锁进自己的更衣柜,等下班换衣服的时候,再把烟往身上一绑,大大方方带出去。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大家都这样干,谁也不捅破谁。

    这世界上,最不缺乏的就是背后捅刀子。哪怕是平日里酒场上的铁哥们,哪怕是上厕所都一起作伴的好闺蜜。总有人心里藏“奸”,一看跟自己不对付的人身上绑好了烟,转脸就打电话举报。这些人为了把自己摘干净,还故意把水搅浑,话里话外把矛头往张志平身上引:“最近老是有人打电话举报偷烟,也不知道是谁,反正咱们心里都要有点数,都得留点儿神,谁不偷烟,谁的嫌疑就最大。”

    好家伙,这么一说不要紧,工人们一听,是呀!这话说得有点道理。然后私下就嘀嘀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