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家乡风貌  烟火岁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三十四章 家乡风貌 (第1/3页)

    林秋水的家乡,位于太平市西部山区、月光县那个宁静而古朴的林家庄。

    太行山脉像一道绿色屏障,横亘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中间南北绵延;甘陶河水从西向东静静流淌,把太平县的古战场与阳山关的咽喉道连接起来。在太行山跟甘陶河交汇处的大山里,隐藏着一个石头村落林家庄,这里是林则徐后代居住的地方,是一个人杰地灵、丰衣足食、风光秀丽的好地方。

    村庄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格局。西北那座最高的山叫梁峰,山顶最高处矗立着一座白庙。听着是“山梁的峰顶儿”,实际上却是大有讲究。按古人说的易经八卦,西北是乾卦,属金,管着金钱和权力,还是“开门”的吉位,象征着能成事、有地位。你看历史上那些强朝代,多是从西北起家,这话倒也不虚。

    梁峰顶上的白庙更不是随意建筑的,现在的人们都以为庙是用来拜佛的,却忘了最早是用来祭祀祖宗用的。

    按照易经,西北方对应的是乾卦,乾卦属金,象征着权威和地位。把庙建在西北,是深通易理、契合风水的。为什么叫白庙,而不是其它呢?因为,乾卦,对应的是大白和大红。大红色,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是正统和正宗;大白色,是美玉,是高洁,是人品和格局的象征,也是家风家教的传承和弘扬。白色在易理中,被看作阳动之气,属于五行中的金。所以,林氏祖先们就把庙的外墙和大院围墙涂成白色。至于红色,那是庙中塑像的主色调。

    由此可知,白庙的建筑极有讲究。西北方,乾卦属金,白色属金,多么契合,多么配套啊!祭祀上天和祖宗、白色围墙与红色塑像,这三位一体,名称叫作白庙,多么用心,多么聪慧啊!

    白庙建成后,就成为村里的标志建筑。因此,人们以前就把这里叫作白庙村。

    关于白庙有一个传说。听村里老人讲,古时候的一天,道家始祖老子李聃骑着青牛,云游来到林家庄梁峰,就是后来的白庙所在地。他见这里祥云缭绕,忠气汇聚,掐指一算,预知几千年后,这里将是忠臣之后居住的地方。便翻身下牛,坐在山顶上作法。他手指南山,化为满山红叶,预示这里将是忠臣为国捐躯后的骨血化身处、子孙繁衍地。又在山顶处,拂尘一挥,化为一座高大的白庙,把自己骑牛的形象,显现在庙堂之中,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历经几千年风雨,人们在有些破落的白庙旧址上,翻新建筑了白庙,庙中供奉的就是道德天尊骑着青牛的形象以及林氏祖先的塑像。

    一代代口口相传,随着山河的沧桑,岁月的变迁,老子李聃变成了李密骑牛。因为后来,老人们还传说着另一个故事,那就是李密瓦岗寨战败后,骑着青牛逃到白庙,见这里树木茂盛,人烟稀少,便在这里隐居藏身,躲避追杀。因此人们才把李聃骑牛换成了李密骑牛。

    村庄的北边是寨垴,“寨”是村寨,“垴”是说山头平,还跟“脑”同音,正好在村子北边,山头形状像人的脑袋瓜,占据着紧要位置。

    寨垴的山头,有一座炮台,年代最早可推至直奉大战的时候。

    据村里上岁数的人讲,直奉大战的时候,奉军曾在林家庄驻扎过。驻扎的地点,就在村北寨垴的山头上。为了瞭望和警戒,在山顶修建了简易的炮台。

    日本侵华时期,有两个鬼子兵也驻扎在炮台上。他们为了便于生活和监视,在山顶上又修建了石头碉堡,外面再用黄土覆盖。长出来的草,自然也就成为碉堡最好的伪装。

    在炮台的碉堡中,日夜驻扎有两个鬼子兵,半个月一换岗。平时他们不下山,碉堡中照亮用的煤油灯煤油、吃的粮食和油盐、弹药等,都由天威镇鬼子的据点隔两天就往过送一次。有一些粮食、蔬菜则是由本村维护治安的村长负责,由农户分担,往炮台送。村里人的粮食都不够吃,还要管鬼子兵,自然,老百姓会骂娘。慑于鬼子的淫威,又不敢不送,所以,老百姓对鬼子普遍没有好感。

    村里有个青年参加了八路军,一天,他一个人悄悄回到了村里。原来,八路军扩大根据地,要在林家庄这一带打游击。这个青年军人动员了村里几个年轻人和他一起干,拦截村里往炮台送的食物。鬼子下山催缴,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