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山区太阳能系统的 供电难题 (第1/3页)
太行山的秋来得早,一场场山雨过后,雾气就缠在半山腰,像扯不开的白绸。西沟村嵌在山坳深处,青砖灰瓦的农房顺着坡地错落排布,屋顶的太阳能板在难得的晴日里泛着银亮的光,却在连绵阴雨中蔫头耷脑,像被霜打了的庄稼。
“这机器倒是省劲儿,可天一阴就‘罢工’,还不如俺的老水桶靠谱。”赵大爷蹲在自家花椒地边,手里攥着个豁口的搪瓷碗,望着地头停转的太阳能水肥一体机,重重叹了口气。碗沿沾着的泥土,是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带着潮湿的土腥气。
这台太阳能水肥系统是半个月前送进村的试点设备,不用拉电线,不用人工挑水施肥,只要设定好程序,就能自动把水和肥料精准送到每棵花椒树下。刚安装好那天,赵大爷跟着技术员操作了一遍,看着清水顺着细管缓缓渗进根系,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这洋玩意儿真中用,以后种地不用再弓着腰扛水桶了!”
可谁料想,西沟村是出了名的“雨窝子”,入秋后更是阴雨连绵。这不,连着三天没见着太阳,太阳能板储的电就耗光了,机器“嗡嗡”响了两声就停了工。地里的花椒树刚挂果,正是需要水肥的时候,赵大爷只能又扛起老水桶,踩着湿滑的田埂来回奔波,累得直喘粗气,腰都快直不起来了。
和赵大爷一样犯愁的还有其他几户试点农户。村东头的李婶家种着三亩苹果树,太阳能系统一停,她只能凌晨四点就起床挑水,肩膀被扁担压得通红;村西的王大叔更急,他的两亩山楂树正处于膨果期,缺水缺肥的话,今年的收成就得打折扣。大伙儿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脸上满是失望。
“当初说得多好,太阳能清洁又省钱,哪想到这么不禁阴雨天。”“可不是嘛,咱们这儿一年得有小半年见不着多少太阳,这机器在这儿根本不实用啊。”“要是一直这样,还不如退了,省得占着地儿还闹心。”
这些话传到小林耳朵里时,他正蹲在山顶的观测点,手里拿着记录本,仰头望着头顶厚厚的云层。小林是负责这次试点的技术负责人,二十七八岁的年纪,皮肤被山风吹得黝黑,眼里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为了摸清西沟村的光照情况,他已经在山顶蹲了整整一周,每天天不亮就上来,直到天黑才下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不同时段的光照数据、气温和湿度。
听着村民们的抱怨,小林心里不是滋味。他知道,村民们盼着这些新设备能改善种地的辛苦,可现在不仅没帮上忙,反而添了麻烦。他合上笔记本,沿着布满碎石的山路往下走,山雨刚停,路面湿滑,他好几次差点摔倒,裤脚和鞋上都沾满了泥点。
走到村中央时,一股淡淡的沼气味飘了过来。小林停下脚步,转头望去,只见每户农房的院角都砌着一个沼气池,池口盖着水泥板,旁边堆着晒干的秸秆。他忽然眼睛一亮——西沟村因为交通不便,村民们早就养成了建沼气池的习惯,用秸秆、牲畜粪便发酵产气,用来做饭、照明,几乎家家都有现成的沼气池,这可是现成的能源啊!
“有了!”小林猛地拍了下手,心里的郁结瞬间消散。他快步走到村支部,找到正在整理试点资料的老吴。老吴是研发组的组长,头发已经有些花白,手里总拿着一把扳手,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
“吴叔,我有个想法!”小林推门进去,语气难掩兴奋,“咱们能不能给太阳能水肥系统加个‘沼气发电互补模块’?晴天的时候,还是用太阳能发电供机器运行,顺便给蓄电池充电;阴雨天太阳能不够用了,就用沼气池里的沼气发电,这样双保险,机器就不会再停机了!”
老吴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放下手里的扳手,认真地琢磨起来:“沼气发电?这个思路倒是新颖。可沼气池里的沼气能带动发电机吗?还有,系统的控制器能不能兼容两种发电方式,这都是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