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帐中残灯 (第1/3页)
卫凛的尸体被安置在临时搭建的灵棚里,覆盖着一面褪色的楚夏旧旗。我站在灵前,手里捏着他生前总擦拭的那柄短刀,刀鞘上还留着他指腹磨出的光滑痕迹。
赵猛进来时,带着一身寒气,手里捧着个粗布包:“先生,这是从卫兄弟身上找到的。“
布包里是几封没寄出的信,收信人都是“楚夏上京卫氏“。字迹娟秀,显然是卫凛的家人写来的,问他何时归家,说母亲的咳嗽好了些,妹妹也定了亲事。最后一封信里夹着片干枯的海棠花瓣,边缘已经发脆,想来是从偏院那几株海棠上摘的。
我把花瓣捏在手里,指尖微微发颤。卫凛跟着我,从楚夏到大禹,从繁华宫城到苦寒北境,从未有过半句怨言。他总说等楚夏光复了,就带着家人去雁门关,给那些战死的兄弟立块碑。可如今,他却永远留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火盆快灭了。“赵猛添了些炭火,看着我冻得发紫的嘴唇,“先生去歇会儿吧,这里有我盯着。“
我摇摇头,目光落在灵前的长明灯上。灯芯跳跃着,映出帐壁上晃动的影子,像极了卫凛平日里沉默站立的模样。
“他是替我死的。“我声音沙哑,“那支箭,本该射在我心口。“
“战场之上,本就生死难料。“赵猛叹了口气,“卫兄弟是条汉子,他护住先生,也是护住了北境的希望。“
希望...我低头看着掌心的海棠花瓣,突然觉得这两个字太过沉重。为了这虚无缥缈的希望,已经死了太多人。
深夜的帐外传来风雪声,夹杂着士兵们压抑的哭嚎。这次奇袭虽烧了匈奴粮草,却也折损了不少弟兄,营里的气氛沉闷得像块浸了水的棉絮。
我走出灵棚,想去营里看看伤兵,刚转过帐角,就见两个士兵蹲在雪地里,借着马灯的光擦拭兵器,嘴里低声说着话。
“你说...宋先生真的能带领我们打退匈奴吗?“
“不好说啊。他毕竟是楚夏的亡国皇帝,听说雁门关就是在他手里丢的...“
“可这次奇袭,若不是他想出那条小道,咱们也烧不了粮草啊。“
“那又怎样?卫大哥不还是死了?我看啊,跟着他,早晚得把命搭进去...“
后面的话越来越模糊,被风雪卷得支离破碎。我站在原地,像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冰水,从头凉到脚。
原来,他们终究还是不信我。
也是,一个连自己家国都守不住的人,又凭什么让别人相信能守住别人的土地?
我转身往回走,脚步踉跄。左肩的旧伤又开始疼了,这次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痛,像是有无数根针在往骨缝里钻。
回到自己的帐中,我从行囊里翻出慕容奕给的伤药,倒出几粒药丸塞进嘴里。药味苦涩,在舌尖蔓延开来,像极了这些日子的滋味。
案上放着北境舆图,上面用朱砂圈出了匈奴可能反扑的路线。我伸手想去拿笔,指尖却抖得厉害,连笔杆都握不住。
“楚夏的'楚',是百姓在战火里的哽咽;'夏',是宫城燃起的焚身之火。“我喃喃自语,突然觉得这两字像两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可我连哽咽的力气都快没了...“
帐帘被轻轻掀开,赵猛端着一碗热汤走进来:“先生还没歇着?喝点热汤暖暖身子吧。“
我接过汤碗,热气模糊了视线。汤里飘着几块肉,想来是从他自己的份例里省出来的。
“刚才的话,先生都听到了?“赵猛搓着手,有些局促,“他们就是嘴上没把门,心里没别的意思...“
“我知道。“我喝了口汤,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却暖不了心底的寒,“换作是我,也不会信一个亡国之君。“
“先生别这么说。“赵猛急道,“雁门关的事,谁都知道不是你的错!匈奴人太多了,换作谁都守不住!“
“守不住,就是错。“我放下汤碗,目光重新落在舆图上,“赵将军,明日召集所有将领,商议防备匈奴反扑的事。“
赵猛看着我眼底重新燃起的光,愣了愣,随即拱手道:“是。“
他转身要走,我突然叫住他:“赵将军,你信我吗?“
赵猛回头,看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