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集 :短暂结盟抗强敌 (第2/3页)
名义,仔细看看里面有没有藏什么东西。”
两人先去了东跨院的布匹库。布匹库由张嬷嬷看管,张嬷嬷是邢夫人的陪房,为人刻薄,平时对谁都没好脸色。看到沈月娥带着翠儿和几个丫鬟过来,张嬷嬷皱着眉:“沈姨娘,你们来这里干什么?这布匹库都是些旧布,没什么好看的。”
“张嬷嬷,我们是奉二奶奶的命令,来整理旧库的。”沈月娥笑着说,“二奶奶说,府里的旧库该清点一下了,看看有哪些布匹还能用,哪些该扔了,省得占地方。”
张嬷嬷显然不信:“整理旧库?怎么不提前跟我说一声?我看你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趁机找什么东西吧?”
沈月娥脸上的笑容不变,语气却冷了些:“张嬷嬷这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是奉二奶奶的命令行事,难道张嬷嬷觉得,二奶奶的命令有问题?”
张嬷嬷脸色一变,她虽然是邢夫人的人,但也不敢公然违抗王熙凤的命令。她冷哼一声:“既然是二奶奶的命令,那你们就查吧。不过,这里的布匹都是按年份和颜色放好的,你们可别弄乱了,要是少了一匹,我唯你们是问!”
“放心,我们会小心的。”沈月娥说完,对翠儿和丫鬟们使了个眼色,几人开始动手整理。
布匹库很大,里面堆满了各种颜色的布匹,大多是几年前的旧款,有些已经开始发霉。沈月娥一边整理,一边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布匹库的墙壁是实心的,地面是青石板,看起来没什么异常。她又检查了放布匹的架子,架子都是普通的木头做的,没有暗格。
整理了一个上午,除了找到几匹发霉的布,什么都没发现。张嬷嬷一直站在旁边盯着,眼神警惕,沈月娥根本没有机会仔细搜查。
中午休息的时候,翠儿忍不住抱怨:“张嬷嬷看得太紧了,我们根本没法好好查。而且那布匹库看起来很普通,不像是藏东西的地方。”
沈月娥喝了口茶:“别着急,这才是第一个库。下午我们去西厢房的瓷器库看看,瓷器库的管事李嬷嬷,性子比张嬷嬷温和些,或许能找到机会。”
下午,她们去了西厢房的瓷器库。瓷器库由李嬷嬷看管,李嬷嬷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性格温和,对沈月娥也很客气。
“沈姨娘,你们来整理瓷器库啊?这里的瓷器都放了好些年了,有些都已经裂了,确实该清点一下了。”李嬷嬷笑着说。
“是啊,李嬷嬷。”沈月娥说,“还要麻烦李嬷嬷多指点,哪些瓷器是贵重的,哪些是普通的。”
“好说,好说。”李嬷嬷热情地领着她们进了瓷器库。
瓷器库比布匹库小一些,里面摆着一排排架子,架子上放着各种瓷器,有花瓶、碗碟、茶壶,大多是青花瓷,有些上面还有精致的花纹。李嬷嬷一边给她们介绍,一边帮着整理。
沈月娥趁机仔细观察瓷器库的环境。她发现,瓷器库的角落里,有一个很大的木柜,上面锁着一把铜锁,木柜上落满了灰尘,看起来很久没打开过了。
“李嬷嬷,那个木柜里放的是什么啊?”沈月娥指着木柜问。
李嬷嬷看了一眼木柜:“哦,那个木柜里放的是一些破损的瓷器,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锁了好几年了,我都快忘了。”
“破损的瓷器?”沈月娥心中一动,“能不能打开让我们看看?说不定里面还有能用的呢。”
李嬷嬷犹豫了一下:“这……钥匙在邢夫人那里,我没有钥匙啊。”
“这样啊。”沈月娥有些失望,但也没有再追问。她知道,再问下去,只会引起李嬷嬷的怀疑。
整理完瓷器库,还是什么都没发现。翠儿有些泄气:“姨娘,我们查了两个库,都没找到什么线索,会不会我们的方向错了?”
“不会错。”沈月娥坚定地说,“苏十三说这三个库是周显的心腹看管的,肯定有问题。明天我们去后院的杂物库看看,说不定线索就在那里。”
第三天一早,沈月娥带着翠儿和丫鬟们,去了后院的杂物库。杂物库由王嬷嬷看管,王嬷嬷是外院的老人,平时很少说话,对谁都淡淡的。
看到沈月娥她们过来,王嬷嬷只是点了点头:“是来整理杂物库的?进来吧。”
杂物库是三个库里最乱的一个,里面堆满了各种杂物,有旧家具、破损的农具、还有一些不知道放了多少年的箱子,灰尘遍地,霉味很重。
“这里很久没整理了,辛苦你们了。”王嬷嬷说完,就站在门口,没有进来帮忙。
沈月娥心中一喜,王嬷嬷不像张嬷嬷那样盯着,正好给了她们机会。她对翠儿和丫鬟们说:“大家分头整理,仔细点,看看有没有能用的东西。”
几人散开,开始整理杂物。沈月娥一边整理,一边仔细搜查。她打开一个个旧箱子,里面都是些旧衣服、旧布料,没什么特别的。她又检查了旧家具,桌子、椅子都是普通的木头做的,没有暗格。
就在她快要失望的时候,翠儿悄悄走过来,拉了拉她的衣袖:“姨娘,你看这个。”
沈月娥顺着翠儿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角落里放着一个破旧的衣柜,衣柜的门是关着的,上面没有锁,但看起来很沉重。
“这个衣柜里放的是什么?”沈月娥走过去,轻轻拉开衣柜门。衣柜里堆满了旧被子,散发着一股霉味。她伸手把被子拿出来,突然,她的手指碰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
她心中一动,连忙把被子都拿出来,只见衣柜的底部,有一块木板是活动的。她轻轻掀开木板,下面是一个小小的暗格,暗格里放着一个铁盒子。
沈月娥的心跳瞬间加速,她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纸,上面写着一些数字和名字,看起来像是一本账册。但她仔细一看,发现上面的数字都是些小额的支出,名字也都是府里下人的名字,看起来像是一本普通的家用账册,没什么特别的。
“怎么了,姨娘?找到什么了吗?”翠儿凑过来问。
沈月娥把铁盒子放回去,盖上木板,铺好被子:“没什么,就是一本普通的账册。看来,这里也没有我们要找的东西。”
翠儿有些失望:“那怎么办啊?三个库都查完了,都没找到线索。”
沈月娥皱着眉,心里也有些着急。难道苏十三的消息错了?还是幕后黑手把东西藏在了其他地方?
就在这时,门口的王嬷嬷突然开口:“沈姨娘,整理得差不多了吧?天色不早了,该回去了。”
沈月娥抬头一看,发现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她点了点头:“好,我们这就走。麻烦王嬷嬷了。”
几人收拾好东西,走出了杂物库。沈月娥回头看了一眼杂物库的门,心里充满了疑惑。三个库都查完了,都没找到核心账册和密信,难道真的藏在林老爷、邢夫人或者王熙凤的书房里?
接下来的几天,沈月娥开始想办法接近几人的书房。她借着给林老爷送参茶的机会,去了外书房。外书房里有两个小厮日夜看守,林老爷在的时候,她根本没有机会仔细查看;林老爷不在的时候,小厮又不让她进去,说书房里的东西重要,不能随便碰。
她又借着给邢夫人送点心的机会,去了邢夫人的内书房。邢夫人的内书房很小,里面摆着一张书桌、一个书架和一个衣柜。邢夫人对她很警惕,她进去的时候,邢夫人一直盯着她,她只能匆匆看了一眼,没发现什么异常。
她还去了王熙凤的内书房。王熙凤的内书房比邢夫人的大一些,里面堆满了账册和文书。王熙凤倒是没怎么提防她,还让她帮忙整理账册。沈月娥一边整理,一边仔细观察,发现王熙凤的书架上,有一个格子是锁着的,她问王熙凤里面放的是什么,王熙凤说是一些重要的地契和银票,没什么特别的。
几天下来,还是一无所获。沈月娥有些焦虑,她担心时间拖得越久,危险就越大。她决定,让翠儿去联系苏十三,把情况告诉他,问问他有没有其他的线索。
第二天午时,翠儿按照沈月娥的吩咐,去府外东侧街角找那个卖菱角的小贩。小贩的摊子很小,上面摆着一筐新鲜的菱角,翠儿走上前:“老板,买一斤菱角。”
小贩抬起头,他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脸上带着笑容:“好嘞,一斤菱角,十个铜钱。”
翠儿递给他一个铜钱,铜钱里藏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三个旧库已查,无线索。书房难接近,求下一步指示。”
小贩接过铜钱,手指不经意地捏了捏,然后把菱角递给翠儿:“姑娘拿好,下次再来啊。”
翠儿接过菱角,转身走了。她不知道,在她离开后,小贩很快就收了摊子,转身走进了旁边的小巷,把铜钱里的纸条取出来,交给了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男人——正是苏十三。
苏十三看完纸条,皱了皱眉。三个旧库都没找到线索,书房又难接近,看来,只能再想其他办法了。他想了想,提笔写了一张纸条:“查府中历年节礼账册,重点查李瓶儿入府后,与清虚观、隆盛号相关的记录。可去旧书库查找。”
他把纸条交给小贩,让他明天午时,交给去买菱角的丫鬟。
第二天午时,翠儿再次去买菱角,小贩把藏着纸条的铜钱递给她。翠儿回到揽月轩,把纸条交给沈月娥。
沈月娥看完纸条,心里有些疑惑:“节礼账册?清虚观?隆盛号?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她想了想,决定按照苏十三的指示,去旧书库查找历年的节礼账册。旧书库在府里的最东边,很少有人去,里面放着府里历年的账册、文书和一些旧书,灰尘遍地,霉味很重。
沈月娥带着翠儿,来到旧书库。旧书库由一个名叫刘老的老人看管,刘老已经七十多岁了,耳朵有些聋,眼睛也不太好。看到沈月娥她们过来,刘老慢悠悠地问:“你们来这里干什么?”
“刘老,我们是来查找历年的节礼账册的。”沈月娥笑着说,“二奶奶让我们整理府里的节礼记录,看看有没有遗漏的。”
刘老点了点头:“节礼账册在最里面的架子上,你们自己去找吧,小心点,别把账册弄坏了。”
“谢谢刘老。”
沈月娥和翠儿走进旧书库,里面的架子很高,上面堆满了账册和旧书,阳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们走到最里面的架子前,开始查找节礼账册。
节礼账册按年份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从林庆堂刚入府的时候,到现在的都有。沈月娥从李瓶儿入府那年开始找,也就是五年前的账册。
她翻开五年前的节礼账册,里面记录着林府给各个官员、亲戚送节礼的情况,还有收到的节礼。她一页一页地翻着,仔细看着每一条记录,希望能找到与清虚观、隆盛号相关的内容。
翻了将近一个时辰,她终于在中秋那一页,看到了一条记录:“八月十五日,李瓶儿以个人名义,向城外清虚观捐赠香油五十斤、经书二十本,由外院车马行仆役胡四经办,共银二十两。”
沈月娥的眼睛亮了起来——清虚观!胡四!这正是苏十三纸条上提到的!她继续往下看,发现接下来的几年,每年中秋,李瓶儿都会以个人名义,向清虚观捐赠香油和经书,经办的人,都是胡四。
“翠儿,你看这个。”沈月娥把账册递给翠儿,“李瓶儿每年都向清虚观捐赠,经办的人是胡四,一个车马行的仆役。”
翠儿接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