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 (第3/3页)

“打造专业化转化团队” 的目标,既考虑 “历史传承”,又兼顾 “能力补位”,最终形成了 “核心团队留任、专业人才补充、跨界人才引进” 的人员配置逻辑。

    (一)原成果与推广处人员的分流:保留 “技术基因”,释放转化活力

    原科发院下属的成果与推广处,是转化中心的 “核心班底”。2014 年前后,这类科室通常有 3-5 人,大多具有 “科研背景 + 管理经验” 的双重特质,他们既懂高校科研流程,又了解基本的成果推广方法,是转化中心不可或缺的 “种子力量”。

    分流过程中,高校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 “意愿优先”,优先选择对成果转化有热情、有经验的人员。某高校在分流时,通过 “个人申报 + 科室推荐 + 院级考核” 的方式,从原成果与推广处 8人中选出 7人进入转化中心,其中 1 人因 “更擅长行政管理” 留在科发院,这种 “人岗匹配” 的选择,避免了 “强行分流” 导致的积极性不足问题。二是 “职能衔接”,原成果与推广处的核心工作(如成果登记、专利申请、合作初步对接)全部移交转化中心,确保工作不脱节。我校原成果与推广处主任担任转化中心副主任,负责统筹原有业务,实现了 “平稳过渡”。三是 “能力提升”,对分流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比如派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学习 “技术转移流程”,到地方技术交易所学习 “专利运营技巧”,帮助他们从 “兼职转化” 转向 “专职转化”。

    原分流人员的价值,在转化中心成立初期尤为明显。某高校转化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月,原成果与推广处的工作人员就梳理出全校 “有转化潜力的专利” 120 项,其中 30 项是之前因 “没人跟进” 被遗忘的成果。他们还利用熟悉院系的优势,快速对接了 15 位有转化意愿的教授,为转化中心打开了工作局面。正如某转化中心主任所说:“这些人是‘桥梁’,一边连着高校科研,一边连着市场需求,没有他们,转化中心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内部人员扩充:从 “管理岗” 到 “转化岗” 的跨部门选拔

    仅靠原成果与推广处的人员,无法满足转化中心 6 个科室的需求。2015 年前后,高校普遍从校内其他部门选拔人员,扩充转化团队,选拔的核心标准是 “能力互补”,弥补原团队在 “市场对接、知识产权、项目管理” 等方面的短板。我作为科发院老科长,也在科技转化中心成立1年后,申请从科发院调到了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办公室,实现了从以前的纵向管理再到横向开发的转身。

    选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从教务处、研究生院选拔 “懂学科、懂人才” 的人员,充实到 “校企合作科”“****科”。这些人员熟悉高校学科布局与人才优势,能快速匹配企业的技术需求。二是从财务处、审计处选拔 “懂经费、懂政策” 的人员,充实到 “综合办”“项目办”。转化中心涉及大量横向经费管理、转化收益分配工作,需要熟悉财务政策的人员把控风险。三是从图书馆、档案馆选拔 “懂信息、懂检索” 的人员,充实到 “知识产权科”。这些人员擅长文献检索与信息分析,能帮助科研人员评估专利价值、规避侵权风险。

    内部选拔的优势在于 “熟悉高校环境”,人员能快速上手工作。但也存在不足:大多缺乏市场经验,对企业运作模式不了解。因此,高校通常会安排内部选拔人员到企业 “挂职锻炼”我校 2015年就选拔 5 名转化中心人员到当地龙头企业技术部去挂职半年,回来后他们制定的 “校企合作流程”,更贴合企业需求,合**议履约率从 60% 提升到 85%。

    (三)外部人员引进:从 “高校圈” 到 “市场圈” 的人才突破

    要打造真正的 “专业化转化团队”,仅靠内部人员远远不够。2014 年前后,高校开始打破 “只招教学科研人员” 的传统,从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引进具有 “市场背景” 的外部人才,这是转化中心人员配置的 “革命性突破”。

    外部引进主要聚焦四个领域:一是 “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充实到 “校企合作科”“成果转化科”。这类人才熟悉企业技术需求与生产流程,能精准对接高校技术。二是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充实到 “知识产权科”。这类人才通常具有专利代理人资格或法律背景,能提供 “专利申请 — 维护 — 运营” 的全链条服务。三是 “政府政策研究人才”,充实到 “****科”。这类人才熟悉地方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能帮助高校对接地方政府资源。四是 “金融投资人才”,充实到 “项目办”。这类人才熟悉科技金融产品,能为转化项目对接投资资源。

    外部引进人员虽然 “熟悉市场”,但也面临 “融入高校” 的挑战。为此,高校通常会安排 “双导师制”,由校内熟悉科研的人员与外部引进人员结对,帮助外部人员了解高校科研流程与文化。

    (四)团队协同设计:构建 “技术 + 市场 + 法律 + 金融” 的复合型团队

    人员分流与扩充后,高校更注重团队的 “协同效应”—— 避免各科室 “各自为战”,形成 “1+1>2” 的合力。2015年前后,转化中心通常会建立 “项目小组制”:针对每个重大转化项目,成立由 “技术对接人员(原分流或内部选拔)+ 市场对接人员(外部引进企业人才)+ 知识产权人员(外部引进法律人才)+ 资金对接人员(外部引进金融人才)” 组成的项目小组,全程跟踪项目进展。

    我校 “新型耐高温陶瓷涂层” 技术的转化,就是团队协同的典型案例:项目小组中,原成果与推广处的人员对接李教授,确保技术参数准确;从企业引进的人员对接合作企业,确定生产工艺要求;知识产权人员负责专利侵权风险排查;金融人员对接地方引导基金,解决中试资金。最终,该技术仅用 4 个月就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年销售额达 8000 万元。李教授感慨:“以前我一个人跑企业、跑专利局,累得够呛还没效果,现在有了项目小组,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转化效率完全不一样了。”

    此外,我校还会建立 “跨科室沟通机制”:每周召开科室协调会,每月召开项目推进会,每季度与科发院、院系召开对接会,确保信息畅通。这种协同设计,让转化中心从 “分散的科室” 变成了 “有机的整体”,真正具备了 “全链条转化能力”。

    五、历史意义:高校科技管理从 “重研发” 到 “研转并重” 的里程碑

    2015年前后高校新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不仅是一次机构调整,更是我国高校科技管理理念的 “历史性转折”,它标志着高校科技工作从 “重研发数量、轻转化质量” 转向 “研发与转化并重”,从 “封闭的学术圈” 转向 “开放的创新生态”,其历史意义深远而持久。

    对国家而言,转化中心的成立推动了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2014 年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升,2015 年达到 35%,2016 年突破 40%,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转化中心成为 “政产学研金服用” 协同创新的 “枢纽”,它对接政府政策、高校科研、企业需求、金融资本,让创新要素实现了 “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基层基础。

    对高校而言,转化中心的成立破解了 “科研与经济脱节” 的长期难题。它让高校科研不再是 “纸上谈兵”,而是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让科研人员不再是 “象牙塔里的学者”,而是能参与产业创新的 “实践者”;让高校不再是 “封闭的学术机构”,而是能服务地方经济的 “创新引擎”。我校校长在 2016年新年致辞中说:“转化中心的成立,让我们的科研工作有了‘落地的根’,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