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激流勇进调整岗位 (第2/3页)
我笑了,从抽屉里摸出颗水果糖递给她:“我年轻的时候也羡慕过党办、校办的人,觉得他们离校领导近,提拔快。有次跟党办的老张一起出差,他带了三个笔记本,路上还在改***的报告,跟我吐槽说‘天天熬得头发掉光,就算提了职,身体也垮了’。” 我又指了指自己的膝盖,“我这老寒腿,就是当年在科技处跑项目落下的,冬天去外地对接企业,在火车站冻了三个小时,回来就落下病根了。”
正聊着,门口探进来个脑袋,是图书馆的老陈。老陈比我大两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拎着个保温杯,里面泡着枸杞。“老鹿,听说你要去转化中心了?” 他走进来,往窗边的椅子上一坐,“我跟你说,还是图书馆舒服,每天整理整理书籍,看看报纸,到点就下班,就是这辈子别想升职了,你看我在图书馆待了二十年,还是个副主任。”
我接过老陈递来的茶杯,抿了一口温热的枸杞茶:“你那是神仙日子,我可过不惯。” 我想起上个月去化学系调研,系里的李教授拿着一叠专利证书叹气,说 “这些成果放在抽屉里可惜了,要是能转化成产品就好了”。也就是那时候,校领导找我谈话,说要成立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问我愿不愿意去当个区域办主任。而我看着老领导程院长在沙河研究院干得这么好,这边化生学院李教授一直想请我去他主持的阳光研究院,去当执行院长常驻那里,现在趁这次机构调整,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申请调整岗位。
“你说的轻松,那只是对于那些想要躺平的人而言罢了。”我缓缓地放下手中的茶杯,然后用手指了指窗外,接着说道:“你看看楼下那排银杏树,它们刚种下的时候,还不过是只有胳膊粗细的小树苗呢,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现在它们都已经长得如此高大,甚至能够遮天蔽日了。我们这些在行政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的人,其实就和这些银杏树一样啊。年轻的时候,我们拼命地努力生长,不断地拼搏奋斗,但是等到年纪大了,就不得不给那些新的幼苗腾出空间来。”
老陈听了我的话,先是摇了摇头,然后微微一笑,说道:“也只有你能想得这么开啊。上个月审计处的老吴还跟我抱怨呢,他说他都已经五十岁了,却还得每天去查账,经常加班到半夜,而且晋升也根本没有什么指望了。他后悔当初没有选择去工会工作,觉得工会多好啊,每天就是组织一些活动,再给大家发发福利,既轻松又自在。”
“工会也不是谁都适合。” 我想起工会的张姐,去年学校搞教职工运动会,张姐忙前忙后,从场地布置到奖品采购,瘦了好几斤,“张姐跟我说,工会看着轻松,其实要考虑到每个教职工的需求,比如退休老师的体检、年轻老师的联谊,哪件事都不能马虎。”
周彤在旁边听着,忽然说:“鹿主任,我之前听人说‘没有绝对最香的部门,只有最适合的’,以前还不信,现在觉得真是这么回事。我当辅导员的时候,就想找个不用天天跟学生打交道的岗位,转来科发院之后,虽然忙,但能帮教授们对接项目,觉得挺有意义的。”
我点点头,起身从铁皮柜里拿出一个旧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是我刚进科研处时写的字:“岗位无好坏,尽心即最优。”“你看,这是我刚工作那年写的。” 他指着自己,“那时候我觉得科技处累,想调去后勤,后勤的老周跟我说‘后勤看着轻松,可食堂的卫生、宿舍的维修,哪件事出了问题都得担责任’。后来我在科技处待久了,才发现虽然忙,但每次帮教授们把项目申报成功,那种成就感是别的岗位给不了的。”
下午三点,我跟着校领导去新成立的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考察。新中心在行政楼的一楼,以前是个仓库,现在刚装修好,墙是淡蓝色的,窗户很大,阳光能整个照进来。几个年轻的同事正在贴标语,看见我们进来,都停下手里的活打招呼。
“鹿主任,您看这个‘成果转化流程图’贴在这里行不行?” 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指着墙上的空白处,他叫张明,刚从人事处调过来,之前在人事处负责人才引进,天天跟简历打交道。
我走过去,指着流程图的某个环节说:“这里得加上‘企业需求调研’,我们得先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再帮教授们对接,不然就是白费力气。” 我想起自己当年在科研处,就是因为没摸清企业的需求,帮一位教授对接了三个企业都没成功,最后还是老处长指点他 “要先听企业的声音”,才把事情办成。
张明点点头,拿起笔在流程图上修改。我看着他忙碌的样子,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学生们抱着书本走过,银杏叶落在他们的肩膀上,像撒了一把金色的碎纸。
“鹿主任,您为什么愿意来新中心啊?”张明改完流程图后,一脸好奇地走过来,向我询问道。
我微笑着看着他,然后指着窗外那一排银杏树说道:“你看那些树,它们在年轻时生长得非常迅速,枝繁叶茂。然而,当它们逐渐老去时,生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