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变革 (第2/3页)
、统计成绩),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高阶思维培养;
实践教学的数字化不是 “替代真实实践”,而是 “拓展实践边界”—— 虚拟仿真解决了传统实践的 “痛点”,但最终仍需与真实应用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数字化教学的核心是 “以学生为中心”—— 无论是资源推送、场景设计,还是跨学科项目,都需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避免 “技术炫技” 而忽视教育本质。
三、管理升级:从 “经验决策” 到 “数据驱动” 的治理变革
高校管理是保障学校高效运行的关键,传统管理模式往往依赖 “经验判断”“人工统计”,存在 “响应滞后、效率低下、决策偏差” 等问题。我校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了 “数据驱动、协同共享、实时预警” 的智慧管理体系,推动学校治理从 “粗放式” 向 “精细化” 转变,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警” 升级。
(一)以 “三级数据驾驶舱” 为核心,打通 “管理梗阻”
我校在数字化管理领域的核心突破,是构建了 “校长 — 处长 — 院长” 三级连接的数据驾驶舱,通过整合教学、管理、服务等 18 各系统的数据,实现了 “数据实时共享、问题精准定位、决策快速落地”,尤其在 “教学质量监控” 与 “资源优化配置” 上效果显著。
1. 三级数据驾驶舱:让管理 “看得见、摸得着、可调控”
我校的数据驾驶舱并非 “单一的数据分析工具”,而是根据不同管理层级的需求,设计了差异化的功能模块,实现 “层层联动、协同决策”:
校长驾驶舱:聚焦 “学校整体运行情况”,涵盖 “办学核心指标、教学质量、科研产出、资源使用、学生发展” 五大板块。校长可实时查看 “全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学生就业率、课程满意度、图书馆资源利用率” 等核心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发现问题。例如,2023 年校长通过驾驶舱发现 “理工科专业实验设备使用率仅 60%,而文科专业会议室资源紧张”,随即推动 “实验设备跨专业共享” 与 “会议室预约系统优化”,设备使用率提升至 85%,会议室预约等待时间缩短 50%;
处长驾驶舱:聚焦 “部门业务管理”,每个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都有专属驾驶舱。以教务处为例,驾驶舱可实时展示 “课程开设情况、教师授课质量、学生考试通过率、教学事故预警” 等数据。2024 年,教务处通过驾驶舱发现 “《大学物理》课程连续两个学期通过率低于 70%”,随即组织教师研讨,调整教学方法并增加辅导课,下一学期通过率提升至 88%;
院长驾驶舱:聚焦 “学院学科发展与教学管理”,涵盖 “学院师资结构、课程建设、学生成绩、科研项目、就业质量” 等数据。例如,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通过驾驶舱发现 “学院研究生发表 SCI 论文数量同比下降 15%”,随即分析数据发现 “研究生参与横向课题时间过多,影响论文写作”,便调整了研究生课题管理办法,平衡科研与论文时间,半年后 SCI 论文数量回升至之前水平。
2. 数据整合与安全:打破 “数据孤岛”,守护 “数据安全”
三级数据驾驶舱的核心前提是 “数据互通”,为此我校做了两项关键工作:
打破 “数据孤岛”:学校成立 “数据管理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整合校内 18 各系统(包括教务系统、科研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图书馆系统等)的数据,实现 “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例如,学生的 “选课数据” 可同步至 “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系统”,图书馆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推荐相关书籍,学生管理系统则根据选课情况统计学生学分进度;
保障数据安全:学校建立了 “数据安全三级防护体系”,包括 “技术防护(防火墙、数据加密)、制度防护(数据访问权限管理、操作日志记录)、人员防护(数据安全培训、保密协议签订)”。例如,教师仅能访问与自身教学相关的数据,且所有数据访问操作都会留下日志,确保数据不泄露、不篡改。自数据驾驶舱运行以来,学校未发生一起数据安全事件。
(二)高校管理革新的共性价值: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
我校的智慧管理实践,虽聚焦领域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 “数据驱动治理” 的核心逻辑,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三大共性价值:
提升决策科学性:通过实时、准确的数据,替代传统的 “经验判断”,让决策更精准、更高效;
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流程数字化与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增强服务精准性: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师生需求,提供 “千人千面” 的服务,提升师生满意度。
正如学校数字中心张主任所说:“数字化管理不是‘用机器管人’,而是‘用数据更好地服务人’,让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育人’这一核心使命。”
四、产学研协同:以 “数字化平台” 为纽带,打通 “创新链与产业链”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与产业界的协同合作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但传统产学研合作中,往往存在 “信息不对称、合作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 的问题。江城科技大学以 “数字化平台” 为纽带,构建了 “校企协同、产学研融合” 的数字化生态,实现了 “高校创新资源” 与 “企业产业需求” 的精准对接,让 “实验室成果” 快速走向 “生产线”。
(一)以 “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 为核心,打造 “理工特色” 产学研生态
江城科技大学紧密围绕材料、交通、机电三大行业办学,其产学研数字化探索的核心是 “立足行业需求,搭建行业专属的协同平台”,解决了传统合作中 “企业需求难落地、学生实践无渠道” 的问题。
1. 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让校企合作 “无缝对接”
江城科技大学联合行业内 20 家头部企业,共建了 “材料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智能交通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智能制造行业数字化协同平台” 三大行业专属平台,每个平台均具备 “需求发布、项目对接、成果展示、人才培养” 四大功能:
需求发布与项目对接:企业通过平台发布技术需求、研发项目,高校教师、学生团队可在线申报。平台通过大数据算法,根据 “研究方向、技术优势、过往成果” 为企业推荐匹配的团队。例如,武钢在平台发布 “高强度汽车用钢的疲劳性能优化” 需求,平台自动推荐学校材料学院的李教授团队(该团队曾从事类似研究),双方在线沟通后签订合**议,项目从需求发布到对接成功仅用 15 天,较传统合作缩短了 2 个月;
成果展示与转化:高校将 “专利技术、科研论文” 等成果上传至平台,企业可在线查看、咨询,平台提供 “成果评估、专利转化、技术交易” 一站式服务。例如,学校机电学院开发的 “智能仓储机器人” 技术,通过平台被武汉某物流企业看中,平台协助双方完成专利转让与技术落地,该技术已在企业生产线应用,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 300 万元;
人才联合培养:企业通过平台发布 “定制班、实习岗位、企业导师招聘” 等信息,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东风汽车在平台发布 “新能源汽车技术定制班” 需求,学校选拔 50 名相关专业学生,联合东风汽车开设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自动驾驶技术” 等课程,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导师,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东风汽车工作,就业率达 100%,企业人才培养成本降低 40%。
2. “无边界课堂” 与 “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我校将 “企业课堂” 与 “真实项目” 引入校园,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行业前沿:
“无边界课堂”:通过直播、VR 技术,将企业的 “生产线、研发中心” 变为 “远程课堂”。例如,在 “汽车制造工艺” 课程中,学校通过 VR 技术让学生 “走进” 东风汽车的总装车间,企业工程师实时讲解 “汽车焊接、涂装、总装” 流程,学生可在线提问、互动,这种 “沉浸式” 教学让学生对汽车制造工艺的理解更深刻;
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教师从行业协同平台获取企业真实项目,将其转化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例如,材料专业的毕业设计中,有 30% 的题目来自武钢、中建材等企业的真实需求,学生在教师与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部分学生的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纳。2023 年,该校学生毕业设计被企业采纳的项目达 45 项,较传统毕业设计增加了 2 倍。
(二)数字化让 “创新更高效、合作更紧密”
我校的产学研数字化实践,打破了传统产学研合作的 “时空限制” 与 “信息壁垒”,为高校产学研协同提供了三大启示:
数字化是 “精准对接” 的关键:通过大数据、AI 算法,实现 “高校成果” 与 “企业需求” 的精准匹配,提高合作效率;
数字化是 “全链条服务” 的保障: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落地,数字化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通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是 “协同育人” 的纽带:将企业资源、真实项目引入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五、国际化突破:以 “数字化平台” 为桥梁,构建 “全球教育共同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离不开 “教育国际化”—— 包括国际优质资源共享、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等。但传统教育国际化面临 “成本高、覆盖面窄、文化差异大” 等问题。江城科技大学通过数字化平台,打破了 “地域与文化的边界”,构建了 “线上线下融合、资源全球共享” 的国际化教育生态,为中国高校 “走出去” 与 “引进来” 提供了新路径。
(一)以 “国际课程共享平台” 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