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学报编辑部的阴影 (第3/3页)
学报编辑不一定看得出来“,但此刻面对金主编,他突然觉得那几行文字像扎在纸上的针。办公室的挂钟“当“地敲了四下,沉闷的钟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金主编起身从文件柜里拿出一摞稿件,稿件用黑色的文件夹夹着,最上面那本的封皮上用马克笔写着“2023年投稿汇总(1-6月)“,字迹有些潦草。林辰凑过去一看,每篇稿件的右上角都用红笔做了标记,有的写着“群发稿,内容空洞,删除“,有的标着“抄袭率42%,远超标准,退稿“,还有的批注着“格式混乱,参考文献不全,态度不端“。文件夹的边缘已经被磨得起毛,看得出来是经常翻阅的。
办公室的挂钟敲了四下,金主编起身从文件柜里拿出一摞稿件,最上面那本的封皮写着“2023年投稿汇总“。林辰凑过去一看,每页都用红笔做了标记,有的写着“群发稿,删除“,有的标着“抄袭率42%,退稿“,还有的批注着“格式混乱,态度不端“。“知道这摞有多少篇吗?“金主编掂了掂文件夹,脸上露出疲惫的笑容,“826篇,这才半年。我们编辑部就三个人,我、一个刚毕业的年轻编辑,还有个快要退休的老校对,平均每天要看十五篇。“他随手翻开一篇,标题是《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探析》,刚看了两行就皱起了眉,指着摘要里的一句话:“你看,这里'审美'写成了'审美的',多了个助词,显然是没校对就投过来了。“金主编把稿件扔回文件夹,语气里满是失望,“现在的年轻人写论文,总想着走捷径,连最基本的校对都懒得做,一门心思打听怎么托关系、找门路发稿,根本忘了学术研究的初心是什么。“
“知道这摞有多少篇吗?“金主编掂了掂,“826篇,这才半年。我们编辑部三个人,平均每天要看十五篇。“他随手翻开一篇,标题是《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探析》,摘要里竟然有错别字。“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写论文,连校对都懒得做,就想着靠关系发稿。“这时,办公桌上的老式电话突然响了,尖锐的铃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金主编接起电话,“喂“了一声后就没再说话,只是偶尔点头应一声“知道了““我清楚““我看着办“。他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原本就布满红血丝的眼睛里更添了几分疲惫。挂了电话后,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从抽屉里拿出降压药,就着浓茶吃了一片,对林辰说:“教务处处长的稿子,说是要评教授用,让下期必须发。我刚才粗略看了一遍,根本算不上学术论文,就是篇年度教学总结,连参考文献都没有,通篇都是'我带领学生开展活动'之类的表述。“
这时,办公电话突然响了。金主编接起电话,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只偶尔应一声“知道了““我看着办“。挂了电话后,他揉了揉太阳穴,对林辰说:“教务处处长的稿子,说是要评教授用,让下期必须发。我刚才看了,就是篇教学总结,连参考文献都没有。“林辰突然明白,为什么导师总在酒后感叹“学报水很深“。他想起去年听师兄说过,有位青年教师为了评副教授,花了两万块“版面费“在核心期刊发稿,还托了三个关系才请编辑吃了顿饭,席间光是一瓶白酒就花了上千块。当时他以为是师兄夸大其词,觉得学术圈不该这么乌烟瘴气,可现在看着金主编疲惫的神情、桌上堆积的人情稿,他才知道那些传闻或许并非空穴来风。学术评价的指挥棒一旦偏向“唯论文“,学报就成了各方势力博弈的战场,而编辑们就站在战场中央,进退两难。
林辰突然明白,为什么导师总说“学报水很深“。他想起去年听师兄说,有位老师为了发核心,花了两万块“版面费“,还托关系请编辑吃了三顿饭。当时他以为是谣言,现在看着金主编疲惫的眼神,才知道那些传闻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知网查重系统开通后,抄袭的少了,但垃圾稿更多了。“金主编打开电脑,调出查重记录给林辰看,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刺痛了眼睛。“上周有个研究生来找我,问'抄袭率控制在30%以内行不行',我都懒得跟他解释,学术研究不是做数学题。“
他突然指着林辰的论文,翻到第三页:“你这里引用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用的是2002年版,其实2017年已经修订过了,里面关于沈从文的评价有重大调整。“林辰的脸瞬间红了,这处疏漏他竟然没发现。
金主编没有继续批评,反而从抽屉里拿出本泛黄的学报,翻到某一页递给林辰。那是1988年的第3期,上面刊登着篇《论巴金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行政楼的走廊里传来脚步声。金主编把林辰的论文放在桌角,红笔在封面上写了“修改后再审“五个字。“我不给你走后门,“他看着林辰的眼睛,语气异常认真,“但我可以告诉你修改方向。学术这东西,容不得半点掺假,今天我给你通融了,明天你评职称的时候,就会有人比你更会走关系。“
林辰走出编辑部时,晚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他回头看了眼那扇褪色的门牌,突然明白金主编说的“阴影“是什么,不是编辑的权力寻租,也不是作者的急功近利,而是整个学术评价体系的错位。当“发论文“变成评职称、拿奖学金的唯一标准,学报就不再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反而成了滋生乱象的温床。
第二天早上,林辰抱着修改后的论文再次来到编辑部,却发现金主编不在。副编辑说,金主编递交了退休申请,昨天下午已经把办公室的东西搬走了。办公桌上放着本崭新的学报,封面是重新设计的,右上角印着“坚守学术初心,拒绝人情稿件“的字样。
林辰翻开学报,第一篇就是金主编的《学报编辑三十年:坚守与反思》。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当学术评价不再唯论文论,当年轻学者不必为发稿而钻营,当学报真正成为思想碰撞的舞台,那时的学术天空,才会真正晴朗。“
走出行政楼时,林辰把论文里的“核心期刊发表经历“从奖学金申请材料里删了。他突然明白,真正的学术追求,从来不是靠一篇论文的刊发证明,而是对真理的执着探索,对严谨的永恒坚守。就像金主编留在保温杯上的刻字,纵然漆皮剥落,初心从未改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