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高校教学评估有多么重要  大学哪些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44章:高校教学评估有多么重要 (第2/3页)

不超过 24 小时,还随机抽了几个学生回访,让他们签字确认。专家要看的时候,我们直接把台账和回访记录拿出来,一目了然。还有学籍管理、成绩异议处理这些事,都得有具体的流程和数据,不能含糊。”

    说到这儿,老张话锋一转:“不过话说回来,评估也不是光挑毛病。上次评估,专家就给我们提了个好建议,说我们的跨学科课程开得太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我们后来就联合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开了‘人工智能与人文伦理’‘环境科学与社会发展’这些跨学科课程,学生反响特别好。”

    我想起学工处的李处长,之前聊天时他总抱怨评估压力大。“学工处那边,专家会问些什么?” 我问。

    “学工处的问题也不少,主要围绕学风建设和学生发展。” 老张说,“比如‘三全育人’格局怎么建的,学工处和教务处怎么协同。我记得上次专家问学工处,学业预警和教学反馈怎么联动,李处长就举了个例子:他们和我们教务处建了个共享平台,学生挂科两门以上,系统自动预警,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一起制定帮扶计划,去年有 300 多个挂科学生通过帮扶补及格了,数据一摆出来,专家就没话说了。”

    “还有学风建设,专家会问上课缺勤率、图书馆占座这些问题。” 老张继续说,“李处长他们准备得很充分,近三年的学生到课率数据、晚归率数据都有,还有针对缺勤率高的班级搞的‘一对一’辅导、‘学风建设月’活动的台账。专家还问了心理健康教育,他们把三级预警机制的记录、心理咨询中心的预约数据都拿了出来,说预约平均等待时间不超过 2 天,专家也挺满意。”

    我突然想起人事处和科研处的职责,便又问:“人事处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科发院与你们转化中心的科研反哺教学,专家也会重点问吧?”

    “那是自然。” 老张点点头,“人事处那边,专家最关心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升。比如‘双师型’教师够不够,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怎么样,教学投入有没有纳入绩效考核。上次人事处王处长就准备了详细的数据: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经历的占比 55%,博士学历教师占比 78%,还搞了‘青蓝工程’‘教学工作坊’,青年教师培训参与率 100%。专家还问了教师评价体系,王处长说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中占比不低于 40%,教学竞赛获奖的老师评优优先,这就体现了‘教学优先’的导向。”

    “科技管理部门,专家主要问科研平台是不是向本科生开放,科研成果怎么转化为教学内容。” 老张喝了口茶,“上次科发院赵处长就说,他们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对本科生开放率 100%,近三年有 1200 多名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发表了 80 多篇论文、申请了 50 多项专利。还举了个例子,材料学院的教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新材料前沿’这门课,学生上课就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专家听了特别认可。”

    “这么看来,每个部门都得把自己的职责和人才培养的关系说清楚。” 我感慨道,“不像我们平时工作,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想到评估会把这些都串起来。”

    “你说对了。” 老张严肃起来,“评估的核心就是看各个部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是不是协同发力。比如招生处,专家会问招生计划和专业建设是不是匹配,生源质量怎么样,招生和培养有没有联动。就业指导中心呢,专家会问就业指导是不是全程化,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培养目标是不是匹配,用人单位反馈怎么样。这些部门的工作都和人才培养紧密相关,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体评估结果。”

    他停顿了一下,又说:“我经历了三次评估,最大的感受是,评估不是‘检查台账’,而是帮我们找问题、促改进。第一次评估的时候,我们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有短板,专家指出来后,学校加大了投入,建了十几个实习实训基地,现在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了。还有教材建设,以前确实有部分教材滞后于行业标准,评估后我们建立了教材选用审核机制,每年更新 20% 的教材,确保教材的先进性。”

    我想起自己工作的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平时主要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和校企合作,确实没怎么考虑过和教学的结合。“听你这么一说,我得赶紧回去梳理一下,我们中心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哪些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哪些学生参与了科研项目,这些都得有详细的记录。”

    “没错,得抓紧。” 老张提醒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